百家姓字母T开头的汉字中仔细看一下其实有很多的,例如“童、滕、谈、汤、陶、涂、佟、屠、邰、仝”等
百家姓T开头的中国姓氏大全



T开头的中国姓氏:
唐氏: 拼音táng,主要源自姬姓。位于宋姓之后,许姓之前。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
佟氏: 拼音tóng 、dōng,排名第 253 位。 位于刁姓之后,臧姓之前。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终古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改义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夏王朝末期,汤王积极准备伐夏桀,原夏王朝的太史终古为人贤德,世人器重,汤王遂召其入商。
屠氏: 拼音tú,人口约 26 万, 排名第 286 位。屠姓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姚姓、胜屠姓、杜姓。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弦国。弦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弦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邰氏: 拼音tái,排名第 364 位。 位于皮姓之后,於姓之前。邰姓主要源自:姜姓、他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后稷为尧大司农,因治理农业有功,尧就封他为邰国的国君,其子孙以国名为姓。
仝氏: 拼音tóng,人口约 12 万, 排名第 397 位。仝姓主要源自,童姓。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通氏: 拼音tōng,排名第 407 位。 位于幸姓之后,广姓之前。今云南之陇川,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大同、忻州、临汾、运城等地有分布。汉、锡伯、傈僳、景颇等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
腾氏: 拼音téng,人口约 8 万,排名位于法姓之后,上官姓之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
藤氏: 拼音téng,排名第 711 位,位于杞姓之后,肇姓之前。藤姓的来源,没有谱牒佐证,在一些影响较大的古书中,我们还是能找到这一小姓古老的身影——据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上古有崇拜太阳的十日族部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田氏: 拼音tián,排名第 34 位。 位于肖姓之后,董姓之前。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记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氏。
谭氏: 拼音tán,排名第 56 位。 位于崔姓之后,陆姓之前。谭姓主要源自:姒姓、嬴姓。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是为云贵谭氏,自称望出弘农譚鄉,因遷徙而成為巴南人,也有人說它們是盤古的後裔。
汤氏: 拼音tāng 、shāng,汤姓主要源自:子姓、风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人口约 260 多万
陶氏: 拼音táo 、yáo, 排名第 83 位。主要源自:己姓,位于史姓之后,贺姓之前。宋代《百家姓》将陶姓系于31位,也说明陶氏授姓特点鲜明,授姓时间早,原委脉络清晰,家族繁衍生息较为昌盛。
涂氏: 拼音tú,排名第 150 位。 位于成姓之后,左姓之前。涂姓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淮河流域的涂山氏国。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章郡(今江西北部),为东南涂氏之祖。
童氏: 拼音tóng,排名第 162 位。,人口约 100 多万,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像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大司空之职,职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
滕氏: 拼音téng,排名第 175 位。 位于霍姓之后,裴姓之前。滕姓主要源自:姬姓。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
谈氏: 拼音tán,排名第 217 位。 位于柏姓之后,郎姓之前。谈姓主要源自:姬姓、已姓。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为谈国,又名为郯国,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