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一个
放风筝放晦气的
习俗。
清明时节,
碧空万里,慧风和畅,
草木萌发,是放风筝的
好时候。放风筝,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
古代,还包括着一项古老的习俗——“放晦气”。从而,
风筝也成为古代
人们
节日避邪的一种护身符。
江南
人民自古就有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沪谚“二月二,搓麻线,
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不但有
春天的喜悦和
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
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便祈求天赐好运。
这种心理表现在放风筝上就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
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
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
大鱼、编蝠、凤凰、
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
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曹雪芹对风筝很有研究,著有《南鹞
北鸢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几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工艺。书中不但绘有彩图,而且还有
诗句说明风筝的扎法和画法。

武徨疴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