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桑(S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以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
秦国
公族有叫公孙枝,字
子桑。他在
秦穆公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
后世
子孙以他的字作为
姓氏,称为桑氏。
2、出自穷桑氏(金天氏),是少昊的
后代,以地名(号)为氏。少昊又称为金天氏。后来因为居住在
穷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穷桑的时候登上了
帝位,所以又号穷桑氏。他的子孙的一部分以他的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 。
3、相传,
神农氏娶了桑氏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于是有以桑为姓的,称做桑氏。
★★★得姓始祖:少昊。我国的桑氏,根据考证,是由穷桑氏而来的,十分的源远流长。关于桑氏的
源流,《姓谱》及《
万姓统谱》都有记载:“出自少昊的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古代的穷桑,位于现在山东省曲阜的北方,而少昊君临天下之后,
都城就设在曲阜。换言之,桑姓
中国人的老家,是在
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地。到了二三
千年前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桑家放族,又加入了另一支庞大的阵容,那就是当时秦国公族
后裔的以桑氏
为姓。当时,秦国公有人改以桑为姓的情形,《
姓苑》记载清楚:“秦穆公,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省浚县东北)。桑氏后人尊少昊为桑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桑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
百家姓前一百位。桑姓出自嬴姓。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
贵族叫作公孙枝,字子桑。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桑氏,世代相传,形成里今天的桑姓。关于桑姓的
起源还有一个
说法。
远古时候有个地名叫作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是著名的
氏族
部落
首领,他就建都于穷桑,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少昊的后代将姓氏简化为一个桑字,成了桑氏。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天的河南省洛阳东北)、黎阳(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大辛庄、小辛庄、桑家庄以及
桃源村等约有万余桑姓人;山东省肥城市桃源镇屯头村也有数千桑姓人。山东各地的桑姓人均源于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该村(原名桑家海子)有桑姓人
家庙及
家谱,家谱中讲该桑姓人
明初迁徙于山西
洪洞县。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阎家务村有桑氏一族,约400人,据称
祖上来自山东境内。今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有金水河,东王家庄,南北通香峪,台子村,茄子峪村,桑家庄等村约有数千桑姓人。在古代,桑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余略)
三、历史名人
桑 钦:北魏郦道元所注之《之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
平陵人涂浑受《
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
古文尚书》。
桑 容:字文耀,常熟人。
明代
画家,著有《
竹窗集》。
桑弘羊:西汉大臣,政治家,洛阳人。他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坚持将冶铁、
煮盐和铸铁收归
管营,充实国家实力;还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平抑物介,使商贾不得从中获取大利;他还反对屈辱的“和亲” 政策,主张积极抵抗
匈奴贵族的进攻,并曾组织 60万人屯垦,以防匈奴袭击。
桑维翰:字国侨。
五代
后晋
河南人。开始去参加考
进士,主考官因为厌恶他姓桑而没有录取他。有人于是劝他改姓,他不肯。有人劝他改业,不要读书了,他也不肯。他自己铸造了一方铁砚,发誓说:“要是等到我把铁砚磨破的时候还不能中进士,我酒改业。”他勤学苦练,结果铁砚还没有磨穿的时候他就考中了进士。为
石敬瑭
掌书记,主谋引契丹兵灭
后唐。敬唐建立了后晋
王朝以后,桑维翰
累官
中书侍郎
平章事兼枢密使,接受贿赂积累了巨万财产。后来契丹军队打败后晋以后,原来的后晋
将军
张彦泽想要夺取他的财产,于是派人杀死了桑维翰。终年48岁。
桑世昌:淮海人,
宋朝时期著名学者,陆游的
亲戚,编辑有
回文类聚,
著作有《兰亭考》。
桑春荣:清朝刑部尚书,道光进士。职掌
刑部十余年,平反大狱,执法公平,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大。
桑调元:字伊佐(1695-1771),一字砎甫,自号独往生、五岳
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雍正四年举顺天
乡试,十一年召试,
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
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
书院讲席。著有《五岳
诗集》二十卷、《
文集》三十卷、《桑礰甫诗集》十四卷、续集二十卷等。
四、郡望堂号
1、
郡望
黎阳郡:黎阳县设置于西汉初期,北魏的时候改黎阳县为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2 河南郡:汉高帝的时候设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
枢密堂、淮翼堂:明朝的时候,
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
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
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
============================================================
【桑姓
宗祠通用
对联】
〖桑姓宗祠
四言通用联〗
法行平准;
赋著
扶桑。
——佚名撰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桑弘羊,洛阳人,出身
商人家庭。
武帝时,官治粟
都尉,领大司农,制定、推行盐铁酒类的
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从富商大贾手中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积极主张抵抗匈奴贵族的攻扰,反对和亲政策,曾组织六十万人屯垦,以防御匈奴袭击。昭帝幼年即位,他与
霍光、金日殚共同辅政,任
御史大夫。始元年间,召开
盐铁会议,坚持盐铁官营政策。下联说五代时洛阳人桑维翰,字国侨,因
相貌丑陋,又姓桑(古与“丧”同音),考进士时几次被主考官刷下,有人劝他改业,他铸了个铁砚,对人说:“这个砚磨穿了,我就改业!”并写《日出扶桑赋》以表示心志。后唐
同光年间终于中了进士,任石敬瑭的掌书记,又帮他称帝。后晋时,官
集贤殿
大学士、枢密院使等职。
旌常载绩;
文阵称雄。
——佚名撰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桑世杰,与
俞通海等结水寨于巢湖,为宋太祖所抚,后攻江阴石牌寨,没于阵(见上是头《四、郡望堂号·2、堂号》)。下联典指明·桑悦,
成化年间
举人,敢为大言以凌人。
-----------------------------------------------------------------
〖桑姓宗祠
六言通用联〗
矢志磨穿铁砚;
同居
雍穆闺门。
——佚名撰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晋·桑维翰屡试不第,铸铁砚示人曰:“砚穿则改业。”下联典指晋·
桑虞五世同居,闺门雍穆,
时人重之。
============================================================
附录:【桑姓典故、趣事——乾隆桑家留对联】
清代乾降年间,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采矿业、纺织业发展较为迅速。清政府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等各地设
织造衙门,派
内务府亲信前往管理。这些派出大臣,依仗朝中有人撑腰,大肆吸吮民脂民膏,贪得无厌,个个敛财巨万。
乾隆皇帝并不声张,为了解民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贪官污吏们的丑恶嘴脸,先后三次
下江南微服出访。
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经洛阳至徐州,到泗洪,过
明光去南京,一路无人认得,一路留下无数
神奇的传说,在过明光时就有乾隆留对联的
传说。
相传,这日乾隆爷原安排在泗浦古道,又名“江淮中道”去浦口,不知怎的糊里糊涂踏上了古招信至
濠州的
驿道。沿女山湖南岸,一路感叹大自然赋予这片神奇土地瑰丽风光,路经桑大郢(明光市大郢乡)觉得有些口渴,便
到村里讨水喝。刚进村就见
路旁一桑姓人家门前人声鼎沸,门庭若市。乾隆爷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就朝人堆处走去。原来这桑家建房正上梁,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庆贺,前来庆贺之人大都携带礼物。
门前桑家主人身着马褂长衫,笑容可掬迎接前来贺喜的亲友。桑家主人见乾隆爷面生,互相礼罢,乾隆爷主动向主人说明来意,桑家主人生来爱交天下朋友,便客气地请至家中
用茶。乾隆爷也客气地说:“主家不必客气,我喝碗白水便走。”桑家主人道:“哪里话,进了桑家门,就是桑家客,我这备有好茶,客官请品尝。”说着招呼家人为客人沏茶。客堂里还有两位先生,是桑家特意请来写上梁对联的,一副对联,两个先生,他们互相谦让,谁也没
好意思动笔。推让了一会,一位姓汪的先生说是内急先方便一下,那位李先生见汪先生出门,也不好意思留下,找了个借口便离开了。桑家主人跟着出去送两位先生,客堂里就剩下了乾隆爷一人。乾隆爷见文房四宝放在桌上,手有点痒痒。心想:这乡村的先生就是酸劲大,这有什么可谦让的。乾隆爷喝了大半壶茶,见还
没有人来,起身欲走,转念一想,这家主人大方、热情、好客,有文房四宝在此,何不留下一副对联以谢主家的半壶茶,于是提起笔饱墨挥毫写下一联:
上梁正逢黄道日;
竖柱巧遇紫微星。
接着为中梁写下:“乾元亨利贞”五个大字,写完后乾隆爷用茶壶压在联上角。乾隆爷怕露了
身份,便起身出门。门口桑家主人招呼着前来祝贺的亲友,见过路之人茶饱要走,赶忙跑过来说:“因事多,在下没有陪客官,失礼了,请客不如遇客,既遇上了也是有缘,不如留下吃了饭再走。”乾隆爷拱拱手道:“先生客气了,我还赶路,谢了!后会有期。”桑家主人确实事多,认为一个过路人走就走吧,于是也拱拱手道:“客官慢走,后会有期。”桑家主人和乾隆爷哪里还有什么“后会有期”唷!皇帝爷哪有那么好见的唷!
汪先生方便后又回到客堂,一看对联已写好,那字雄浑泼辣,刚健清新,那意思更是精妙无比。心想这李先生的水平怎么提高的这么快。正在这时李先生回来了,一看汪先生手中的对联,从字到意,越看越惊讶,不由自主地说:“汪先生这般水平刚才还谦让,我要真的写了,还不羞煞我也!”汪先生听李先生这么一说,再细看对联,方才猛然大悟,慌忙出门要追那过路人,过路人早已走远。二位先生把此事告之桑家主人,桑家主人一拍脑门后悔道:“我真无用,真是有眼无珠,见他那貌相决非凡人。”
乾隆爷走了,但在桑家留下了
墨宝,消息传开后,每天都有很
多人前来观看。桑家主人把此对联留作传家之宝,多少年过去了,现在乾隆书写的
真迹早不知下落了,但此联至今还在明光市城乡流传。

智代淇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