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
哈旗互
2021-07-14
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的时期,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段,从一个方面来看,政治上来看,是分裂、混乱的、人民很痛苦的这样一个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从文化史、从精神史、思想史的角度看,却是辉煌、灿烂的一代。这两个年代一个是先秦,一个就是魏晋。   如果我们把中国古代的文明分成几个阶段的话,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是商周文明。这是一个形态,接下来是秦汉文明,这是另外一个形态。先秦就是从商周文明转型为秦汉文明的关键。再接下去是唐宋文明,又是一个新的形态。而魏晋就是从秦汉文明转型为唐宋文明重要的关键。   今天世界上最权威的社会学家大体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大段,第一个叫原初社会;接下来是文明社会;然后再接下来是现代社会。这三个阶段当中,有两个重要的转型期,第一个转型期,西方的社会学家称之为轴心时代,历史围绕这个轴心来转。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黑格尔,黑格尔说耶稣的诞生就是历史的轴心,后来德国的另外一个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人名、音同)把这个观念加以改造,说的确有这个轴心时代,但是不必把它局限在耶稣的诞生,而把眼光看到整个人类。我们就会发现,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后1世纪这600年间,产生一批极为伟大的思想家。600年我们听起来很长,但是在历史上根本就是一霎那。我们想想看果然是,在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犹太文明中有一批先知,就是耶稣诞生之前有一批先知在人类的历史文明中传播说上帝要来到人间。在基督教文明中,基督就是耶稣的诞生,大家不要忘记耶稣是犹太人。虽然犹太文明跟后来的基督教有些不一样,但也有紧密的关系。在印度文明当中,有释迦牟尼的诞生,有伊斯兰教中有穆罕默德的诞生,穆罕默德是最晚的。在这个时期,中国最伟大的文明当中,我们都记得,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这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人类在此以前,实际上是处在一种比较朦胧的阶段,尤其是在意义体系、价值体系上。待到这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出现,才为这几大古老的文明建立了完整的价值体系、意义体系。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文明没有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中华文明还称其为文明吗?从前有句话,两句诗,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意义价值这一点上,在人生的意义、社会的意义就是这样——我们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人像蜘蛛,蜘蛛是挂在自己吐出来的丝上。人是自己编造一个“意义自我”然后把自己吊在这个网上,人才可以存活。我们想想看,虽然你每天有饭吃,有衣穿,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人活着意义何在,你完全不知道人和人之间相处怎样才是对的。   所以先秦时代产生这样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是伟大的事情,这是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所以人类从前文明转入一个真正称得起为文明社会就是靠这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取得,为什么这一批思想家会不约而同在500年间出现?这个是没有人知道的,西方的社会学家虽然提出了这种概念,但只是归结于上天的旨意,我们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看到一种重要的现象,就是从文明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个是文艺复兴时代。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后来波及到欧洲的其他地方,波及到英国、法国、最后到美国。一直回过头来,跑到苏联,跑到中国。但是这一系列的运动造就了一个现代的社会,而中国历史上,也有一段跟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这一段略近似的阶段,就是魏晋。   魏晋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文艺复兴,在许多特点上都跟西方的文艺复兴非常相像。虽然二者后来的影响和结出的果实不太相同,但是的确有许多方面是相像的,所以这两个时间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而且跟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相符合。可是我们对这样的两段,尤其是魏晋这一段,历来评价不公,往往看负面的多,一说起来,就想到了是一个动乱的社会,那是一个分裂的年代,是一个痛苦的时期,而没有看到它正面的、积极的一面。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时间是完美的。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时代都有两面,只看一面是不对的。我今天所以想讲魏晋,就是因为我觉得中国学术界历来对这一段的评价都不公。解放以后也是如此,这个局面今年有所改善,但仍然是不够的。其实我觉得魏晋时代的许多东西,魏晋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对我们今天的人仍然有启发。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我讲魏晋士人,“士人”就是知识分子,但是我要说一下我为什么不用知识分子?第一古代没有这个词,那个时候就是“士人”,“士”这个词在孔子里边已经出现,论语当中有很多士,“士、农、工、商”,士为首。士就是知识分子,而且它更符合我们今天对知识分子的严格定义。我们在解放以后,知识分子这个词用得实在是太泛了,念过几年书就叫知识分子,坦白地讲这是不对的。念了一点书,只叫做认得字的人不能叫知识分子,甚至一个学者也不一定能称为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这个词也是外来的,不是中国固有的词,在西方人的眼中,什么人叫知识分子?是不仅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知识,而且不仅是关怀本身的利益和职业的范围,而是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的利益、人类的利益,这样的人才可以叫知识分子。我们到欧美去看看就知道,知识分子这个词不可以轻易授予人的。所以我宁愿用魏晋士人,一方面本来就是这个用词,另一方面也更符合它本身的意思。如果用知识分子会跟中国常用的叫法所混淆。   这里面必须讲一个社会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当时产生了一个新的阶级,这个阶级一般历史学家都把它叫士族阶级。这个话我们要谈到汉武帝。我们知道,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手上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开疆扩土之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儒家思想作为社会形态的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太学的人,这也是董仲舒的建议,他创办了太学,太学就是中央办的大学,国立大学。但是不是我们今天的国立大学,因为国立大学那个时候只有一所,整个中国唯此一所,所以地位是极为崇高的,不是今天的北大、清华可以相比。而且从那以后,汉朝甚至延续到整个汉代,大体是这样,就是政府主要从太学里面选拔文官。所以那个太学很有点像我们今天党校的性质。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就是在太学里面当老师的,就是“五经博士”,比我们今天的博士地位崇高得多,是老师不是学生。甚至也不是今天的博导,比博导的地位也崇高得多。当时只有“五经”,开的课只有五大门。每一门有几个教师,因为每一门里边有几家,比如《诗经》有韩家的、有鲁家的、齐家的,然后《周易》又有两个“博士”,《春秋》又有两个“博士”,总之就有十几、二十个这样顶级的大学教授。但是大学教授每一个人带一批学生,后来有学生太多了,没办法亲自教,就由他的弟子去教另外的弟子,大徒弟教小徒弟。太学弟子曾经发展到3万学生的规模,那这个太学就非常的珍贵了。因为这个太学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教育普及呀,你要念书做学问,除了这一家你没地方可去,进了太学可谓不得了了,将来当官也是从这里出来,所以大家拼命往里面挤,一跃龙门身家十倍。而这里面的老师,这个五经博士就经不得了了,因为他身为这些人的老师,所以教到我这个年纪,那政府的部长有好多我的学生,甚至政府的总理、副总理都是出自我的门下。更重要一点是我会优先教我儿子、孙子,所以我的儿子、孙子变得很优秀,或者继承我当太学博士。于是形成了一些家庭,代代做学问,又代代当官,门生遍布天下,所以就变成最有文化的人,地位最崇高的人,而且最有权力的人。他弟子当官,儿子当官,或者他本人当官。有些博士后来被皇帝弄去做大官了,有了地位有了权力,当然就有了财富。工资很高、皇帝赏赐、弟子馈送,当然有钱了,如此往往就形成了很大的家族,有几百人、几千人的大家族都有。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