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敖善浩
2021-07-14
民间小戏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小戏的角色一般是“二小”——小旦、小丑,“丑”代表农村中的劳动男子,“旦”代表农村妇女,整出戏由小旦、小丑对唱和表演,所以又称“二人戏”,或“对子戏”。如《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和王妻,两人在正月十五去看灯,一路上说说唱唱,历数各种灯名,描述各种观灯人的不同神态,十分生动风趣,观众看了有亲切感。有的为“三小戏”—人物有小旦、小丑,外加小生,“小生”大多为浪荡公子、流氓地痞、迂腐儒生、地主富人等,在戏中是配角,是小旦、小丑挪揄嘲弄的对象,如二人台《王成卖碗》中的薛称心就属于“小生”这一角色。
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其中以歌为主的民间小戏来源于民歌,大多是吸取了民歌的曲调与唱词,再增加人物,扩充情节,发展为小戏剧日,如晋中秧歌《偷南瓜》、《卖元宵》,陕北秧歌《秃子尿床》,晋北二人台《走西口》等,都是在原来民歌的基础上虚构角色,增添细节,构成了曲折离奇、动人心弦的戏曲剧目。以舞为主的小戏,往往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加工,扩展戏路,搬演出来。如山西“左权小花戏”最初的形态是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社火时,站在原地边舞边唱,目的是祈祷娱神;到了明末清初增添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使之初具小花戏的雏形。另一条是从民间说唱发展而来,办法是把民间说唱的叙述体转为代言体,具体来说,叙事性较强的剧目,大都吸取了叙事体民间说唱的特点,将叙述体转为代言体,不再是说唱者一人跳进跳出,代替各种角色,而是用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代替剧中人物说话,戏剧因素不断增加,成为新的表演艺术。如东北的“二人转”、山东的“吕剧”、江苏的“锡剧”等都是在民间说唱基础上形成的民问小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