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正量部

正量部

正量部(梵语:sam-matīya)是佛教部派之一,上座部体系中犊子部的主要分支。继承了犊子部“补特伽罗自体实有”的学说,发展了关于业报的理论。

相关人物
正量部相关文献
经量部
源流在南传《岛史》中记载经量部从说转部分出,北传《舍利弗问经》中二者是并列的部派,失译《十八部论》和真谛译《部执异论》的十八部派记载中二部合一而说转部为本名,在玄奘译《异部宗轮论》中改称为经量部为本名。经量部源于譬喻师传统,在说一切有部集结出《大毗婆沙论》之前,虽有可据此分为不同部派的教义分歧,但未彻底决裂。在《大毗婆沙论》成立之后,迦湿弥罗派主张应以《大毗婆沙论》为主,但另一派的人,认为应该以脩多罗经为主,于是另外形成经量部。藏传佛教格鲁派声称因为宗义的不同,经量部后来又分成二派,一派是随阿笈摩经量部,又称随教行经部宗,俱舍宗与成实宗都源自此派。另一派被称为随理量行经部派,重视因明学。著名人物一般将经量部创始人认定为历史上著名的大譬喻师鸠摩罗罗陀(义译为“童受”),因而称其为“经部祖师”或“经部本师”。经量部最重要的人物是室利逻多上座,他在阿逾陀国编写了《经部毘婆沙论》,众贤《顺正理论》...
查看全文
阿部正邦
经历万治元年(1658年),作为武藏国岩槻藩阿部3代藩主·阿部定高的次男出生。父亲定高于万治2年(1659年)、25岁去世,因嫡子正邦年仅2岁,定高之弟阿部正春代之就任4代藩主。但是,家臣中有人不满,于是宽文11年(1671年)12月19日、正春将家督让位于正邦,正邦在14岁成为5代藩主(9万9000石)。但是,正邦与幕府关系疏远,10年后的天和元年(1681年)转封丹后宫津藩(9万9000石),在16年后的元禄10年(1697年)增加1000后转封下野宇都宫藩,成为10万石的大名,又于13年后的宝永7年(1710年)、转封备后福山藩(10万石)。入封福山藩之时的正邦已经53岁了。正邦在入封备后福山藩的翌年、正德元年(1711年)3月28日进入福山国,命令各村提交“指出帐(宝永差出帐)”来把握领内的实情。此差出帐记录了各村的米谷的收获量、寺社、商品作物、火枪等村中概要和地租缴纳的方法以及五...
查看全文
阿部正能
略历宽永15年(1638年)4月、从祖父·正次处分得大多喜藩主1万石。庆安5年(1652年)6月25日、成为阿部忠秋养子。(9月18日承应改元)宽文11年(1671年)5月25日、继承家督。延宝元年(1673年)12月23日、任职老中。延宝4年(1676年)10月6日、老中辞职。
查看全文
正量部
名称“正量”顾名思义,为所立法义,经权衡刊定,确认无邪无谬。历史《异部宗轮论》记载在犊子部确立后百年内,因为对《发智论》中的一颂的解释不同,又分出四个分支,其中正量部最为兴盛。犊子部分裂即正量部确立的时间在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之后,在《异部宗轮论》中推定为佛灭第三百年中。根据《大唐西域记》等文献记载,正量部在公元7世纪前后,在印度全境除了北印度以外都有传播。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称其为“圣正量部”,并认为从它分离出四部。宗义正量部宗义继承了犊子部的理论,在印度佛教中晚期与其他部派及大乘佛教的交锋中也有新的破立。业报正量部反对“新阿毘达磨”如《大毘婆沙论》的“业种子”相续概念,依据《八十诵律》等中的“不失法”偈颂:‘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解释证沙门果之圣者仍受宿业恶报问题,发展出了自己的业报理论:“不失法如券”,最早见于龙树《中论》的转载:按世亲《大乘成业...
查看全文
阿部正伦
人物为福山藩3代藩主·阿部正右三男。其母为中岛氏。正室为柳泽信鸿之女,继室为津轻信宁之女。子女有阿部正精(三男)、土岐赖润(五男)、女儿(与阿部正识有婚约、后为土屋英直正室)、女儿(松平乘宽正室)、女儿(稻叶正备正室)、女儿(青山幸孝正室)、女儿(三浦毘次正室)、女儿(板仓胜尚正室)、女儿(土井利谦正室)。幼名运之助,名主计,字子范,隐居后号绪水、字和卿、闲旭楼等。经历作为阿部正右三男于延享2年(1745年)(有一说为延享3年(1746年))出生。因长兄·阿部正表、次兄·阿部正固去世而成为嫡子。明和4年(1767年)授备中守任从五位下,明和6年(1769年)因正右去世而继承福山藩主。从前代开始福山藩陷入了财政危机,正伦袭封的同时即致力于财政改革,但是并无太大效果,并且由于天候不顺而更进一步受到收入不足的压力。并且一揆爆发后改革受阻,结果造成了更严重的财政紧缩。此时,代替了一直占据改革核心位
查看全文
正量部相关标签
犊子部
佛教历史
家族谱大览
10.义门陈氏宗谱, 10, 卷5之2: 晞公次子 10世正部公起, 189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星堂, 记事至清光绪23[1897].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六续修谱人员 : 陈继玟,字玉鸣 ; 陈志中,字萃临,号翼卿凌风氏 ; 陈本佩,字瑞璋 ; 陈本周,字文光.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6, 卷8. (见第1册卷首,影像61页之凡例所述). 注 : 本谱之谱序修于清光绪7[1881]. 但实际记事至清光绪23[1897](见第6册-卷3, 影像75页). 受姓远祖 : (周) 妫满.谥胡公. 盘古35世孙. 封于陈都宛邱,后以国为姓. 义门宗祖 : 陈阔,字伯宣. 满公73世孙. 由泉州迁江州德化. 乐平庄祖 : (宋) 陈才成,名鼎. 满公85世孙. 迁鄱阳马尾港. 始祖(1世) : (明) 陈伯荣. 才城公19世孙. 自乐平庄景德镇宦隐冈邑. 居上伍乡道观河之东北. 始迁祖(4世) : (明) 陈文贵. 新甫公之子. 正德间迁居黄冈坳(黄麻坳). 文贵生八子 : 陈仲才,字一元 ; 陈仲谦,字符二(止) ; 陈仲贤,字符三(止) ; 陈仲旻,字符四 ; 陈仲信,字符五(止) ; 陈仲伦,字符六(止) ; 陈仲英,字符七 ; 陈仲豪,字符八(迁荆州松滋县). 仲才公下派祖(7世) : 陈钟(八分,潮章长子) ; 陈玺(二五七九十分,潮智之子). 仲旻公下派祖(7世) : 陈登(三分,生一子: 陈应良) ; 陈銮. 皆为潮敬公之子. 仲英公下派祖(7世) : 陈凯(四分). 潮富公之子. 生六子: 陈应科 ; 陈应高 ; 陈应材 ; 陈应节 ; 陈应时 ; 陈应宽. 玺公下支祖(10世) : 陈正行(二分) ; 陈正言(拨入七分) ; 陈正谟(十分) ; 陈正邦(五分) ; 陈正立(五九分) ; 陈正学(九分) ; 陈正一(正七分). 玺公下戚家边支祖(10世) : 陈正道 ; 陈正行 ; 陈正令 ; 陈正善. 皆为照公子. 玺公下桂家冲支祖(10世) : 陈正夏. 照公第五子. 玺公下塝上支祖(10世) : 陈正俭. 照公第八子. 原宗派(3世新字辈起) : 新文仲潮单应单 正守明士世久宣 继志本宗维盛德 振家光国庆芳联. 联续宗派 : 陶器荣周锡 调元树汉勋 和居旌义聚 蔚起显传闻. 新增排行 : 宋君颁字远 虞映肇基长 家法垂帏训 朝书荷御光 德安昭统绪 果石肃冠裳 位列时锺秀 支传永发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义门陈氏宗谱续编.
浏览:100
10.义门陈氏宗谱, 10, 卷5之2: 晞公次子 10世正部公起, 189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星堂, 记事至清光绪23[1897].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六续修谱人员 : 陈继玟,字玉鸣 ; 陈志中,字萃临,号翼卿凌风氏 ; 陈本佩,字瑞璋 ; 陈本周,字文光.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6, 卷8. (见第1册卷首,影像61页之凡例所述). 注 : 本谱之谱序修于清光绪7[1881]. 但实际记事至清光绪23[1897](见第6册-卷3, 影像75页). 受姓远祖 : (周) 妫满.谥胡公. 盘古35世孙. 封于陈都宛邱,后以国为姓. 义门宗祖 : 陈阔,字伯宣. 满公73世孙. 由泉州迁江州德化. 乐平庄祖 : (宋) 陈才成,名鼎. 满公85世孙. 迁鄱阳马尾港. 始祖(1世) : (明) 陈伯荣. 才城公19世孙. 自乐平庄景德镇宦隐冈邑. 居上伍乡道观河之东北. 始迁祖(4世) : (明) 陈文贵. 新甫公之子. 正德间迁居黄冈坳(黄麻坳). 文贵生八子 : 陈仲才,字一元 ; 陈仲谦,字符二(止) ; 陈仲贤,字符三(止) ; 陈仲旻,字符四 ; 陈仲信,字符五(止) ; 陈仲伦,字符六(止) ; 陈仲英,字符七 ; 陈仲豪,字符八(迁荆州松滋县). 仲才公下派祖(7世) : 陈钟(八分,潮章长子) ; 陈玺(二五七九十分,潮智之子). 仲旻公下派祖(7世) : 陈登(三分,生一子: 陈应良) ; 陈銮. 皆为潮敬公之子. 仲英公下派祖(7世) : 陈凯(四分). 潮富公之子. 生六子: 陈应科 ; 陈应高 ; 陈应材 ; 陈应节 ; 陈应时 ; 陈应宽. 玺公下支祖(10世) : 陈正行(二分) ; 陈正言(拨入七分) ; 陈正谟(十分) ; 陈正邦(五分) ; 陈正立(五九分) ; 陈正学(九分) ; 陈正一(正七分). 玺公下戚家边支祖(10世) : 陈正道 ; 陈正行 ; 陈正令 ; 陈正善. 皆为照公子. 玺公下桂家冲支祖(10世) : 陈正夏. 照公第五子. 玺公下塝上支祖(10世) : 陈正俭. 照公第八子. 原宗派(3世新字辈起) : 新文仲潮单应单 正守明士世久宣 继志本宗维盛德 振家光国庆芳联. 联续宗派 : 陶器荣周锡 调元树汉勋 和居旌义聚 蔚起显传闻. 新增排行 : 宋君颁字远 虞映肇基长 家法垂帏训 朝书荷御光 德安昭统绪 果石肃冠裳 位列时锺秀 支传永发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义门陈氏宗谱续编.
浏览:100
唐氏学正支系世袭图
唐氏学正支系世袭图
1697年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兴仁迁四川顺庆府蓬州北路,先后落户金甲(骑龙)唐家坝、徐家柏木沟、高梯子沟。本房现约人口600余人,主要分布在徐家华光村、太阳村、唐家祠村、月光坪村、小河口村,骑龙河半街等地。 字辈: 学进良世一、三德成国模、 明甫西裕志、洪光永远其。
浏览:0
黄氏宗谱 [1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随缘堂, 民国5[1916]. 1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7. 受姓祖 : 伯益. 后封于黄,以国为氏. 颖川远祖 : 黄淑度. 始祖 : (元末) 黄正九,号隐相. 原籍江西南昌,徙麻城东太平乡石陂. 派祖(2世) : 黄元二 ; 黄元五(居南庄区) ; 黄元六(居大竹园). 皆为正九公之子. 元二派下房祖(5世) : (明) 黄彦举 ; 黄彦辉 ; 黄彦暹 ; 黄彦魁. 元二派下字辈(2至18世) : 元太思彦 永(单)文贵时 应(道)金瑞(在)之绍(单) 承(上三)士学. (单)=单字辈. 元五派下房祖(14世) : (清) 黄有仁,字帝干 ; 黄有义,字正万 ; 黄有礼,字肃万 ; 黄有智,字建万. 皆为高爵公之子. 元五派下字辈(2至21世) : 元凤(单)映 绍大尚汝士 金天友(高)有世 茂应续本根 泽. 元六派下房祖(5世) : 黄习堂,字放勋 ; 黄习礼,字敬忠 ; 黄习文,字忠信. 元六派下字辈(2至21世) : 元书时习 子凤檀紫阁 升学明文应 之全禄德根 泽. 字派(19世起) : 尧锡泽楚 勋在巨清 东熙增锦 汉相默均. 新派 : 埙铭溥树 恢增钟康 新荣嘉镇 汉相炳堂.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黄氏续修宗谱.
浏览:0
黄氏宗谱 [1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随缘堂, 民国5[1916]. 1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7. 受姓祖 : 伯益. 后封于黄,以国为氏. 颖川远祖 : 黄淑度. 始祖 : (元末) 黄正九,号隐相. 原籍江西南昌,徙麻城东太平乡石陂. 派祖(2世) : 黄元二 ; 黄元五(居南庄区) ; 黄元六(居大竹园). 皆为正九公之子. 元二派下房祖(5世) : (明) 黄彦举 ; 黄彦辉 ; 黄彦暹 ; 黄彦魁. 元二派下字辈(2至18世) : 元太思彦 永(单)文贵时 应(道)金瑞(在)之绍(单) 承(上三)士学. (单)=单字辈. 元五派下房祖(14世) : (清) 黄有仁,字帝干 ; 黄有义,字正万 ; 黄有礼,字肃万 ; 黄有智,字建万. 皆为高爵公之子. 元五派下字辈(2至21世) : 元凤(单)映 绍大尚汝士 金天友(高)有世 茂应续本根 泽. 元六派下房祖(5世) : 黄习堂,字放勋 ; 黄习礼,字敬忠 ; 黄习文,字忠信. 元六派下字辈(2至21世) : 元书时习 子凤檀紫阁 升学明文应 之全禄德根 泽. 字派(19世起) : 尧锡泽楚 勋在巨清 东熙增锦 汉相默均. 新派 : 埙铭溥树 恢增钟康 新荣嘉镇 汉相炳堂.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黄氏续修宗谱.
浏览:0
黄氏宗谱 [1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随缘堂, 民国5[1916]. 1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7. 受姓祖 : 伯益. 后封于黄,以国为氏. 颖川远祖 : 黄淑度. 始祖 : (元末) 黄正九,号隐相. 原籍江西南昌,徙麻城东太平乡石陂. 派祖(2世) : 黄元二 ; 黄元五(居南庄区) ; 黄元六(居大竹园). 皆为正九公之子. 元二派下房祖(5世) : (明) 黄彦举 ; 黄彦辉 ; 黄彦暹 ; 黄彦魁. 元二派下字辈(2至18世) : 元太思彦 永(单)文贵时 应(道)金瑞(在)之绍(单) 承(上三)士学. (单)=单字辈. 元五派下房祖(14世) : (清) 黄有仁,字帝干 ; 黄有义,字正万 ; 黄有礼,字肃万 ; 黄有智,字建万. 皆为高爵公之子. 元五派下字辈(2至21世) : 元凤(单)映 绍大尚汝士 金天友(高)有世 茂应续本根 泽. 元六派下房祖(5世) : 黄习堂,字放勋 ; 黄习礼,字敬忠 ; 黄习文,字忠信. 元六派下字辈(2至21世) : 元书时习 子凤檀紫阁 升学明文应 之全禄德根 泽. 字派(19世起) : 尧锡泽楚 勋在巨清 东熙增锦 汉相默均. 新派 : 埙铭溥树 恢增钟康 新荣嘉镇 汉相炳堂.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黄氏续修宗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