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寒食节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后,清明与冬至之间的间隔缩短,为了维持寒食节在前面节前一、两日的风俗,民间将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一日之前。现代24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清明节就在寒食节次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简介资料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
现代24节气的定法沿袭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因此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1日(既农历五月初四)
如今寒食在中原已经不多见,但在浙江和福建仍保持“清明节食寒食”之传统,如食润饼卷。由于年代久远,“寒食”节日传统已融入“清明节”传统内。例如浙江省龙游县仍保持食用“寒食”之传统,现称之为“清明馃”:以糯米粉做皮,有“(如意)饺子”形状,也有像月饼一样压模的。一般有白色和青色两种,取“清明”同音:白色为糯米面团原色,青色则是糯米面团里加了艾叶草。蒸熟后的“清明馃”清香糍糯的外皮加上里面包的各色馅料,可咸可甜。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目前已很难考证寒食节是在什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只知道唐朝仍保留有寒食的习惯。现在华北部分地区仍有寒食节扫墓祭祖的风俗。韩国仍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为纪念介子推
每年公历清明节前一二日
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
传统节日
只吃冷食
寒食节相关文献
寒食节
由来一般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饿昏,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给他吃,重耳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回忆起旧事,想封赏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经和母亲到山西的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母子抱着槐树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以纪念介之推。卢象有《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直到今天,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但晚饭仍然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一般晚饭会喝开水,而不是平时喝的各种面汤。考证但后人多所考证,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介子推割股的史实也存在争议。现今学界认为应是季春时要换新火。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
查看全文
寒食节对联精选
冷节; 新烟。 悯介推而禁火; 怅崔护之题门。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冷节传榆火; 前村闹杏花。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寒食芳辰花烂漫; 中秋佳节月婵娟。 扫墓犹循旧规; 游园可觅芳丛。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息雨传知。 杨柳旌旗春色晓; 海棠时节曙光新。
查看全文
寒食节对联
冷节; 新烟。 寒食节 冷节传榆火; 前村闹杏花。 扫墓犹循旧规; 游园可觅芳丛。 寒食节 悯介推而禁火; 怅崔护之题门。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寒食节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寒食节 寒食芳辰花烂漫; 中秋佳节月婵娟。 寒食节 槐火光
查看全文
寒食节是清明节吗寒食节的习俗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
查看全文
寒食节要吃什么?寒食节各地习俗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
查看全文
寒食节相关标签
朝鲜传统节日
汤若望
琉球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介子推
越南传统节日
家族谱大览
寒氏族谱
寒氏族谱
浏览:0
寒浞河畔于氏家谱[不分卷]
为能即时提供网路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回馈」反应.
浏览:0
鲁潍寒亭张氏族谱
原书: [台湾 : 编者], 民国96[2007]. 全1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编者 : 张一民,又名张以法. 始祖 : (明) 张兴. 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徙居山东,居莱州府掖邑(今莱州市). 寒亭一世祖 : (明末) 张所涵. 兴公9世孙. 由掖邑迁徙潍县,定居寒亭镇. 派祖(6世) : 张格 ; 张恒. 皆为福花公之子. 格公下支祖(11世) : 张鸿鸣 ; 张雁鸣 ; 张鸾鸣 ; 张鹿鸣 ; 张鹏鸣. 恒公下支祖(10世) : 张澎 ; 张源 ; 张泾 ; 张汶 ; 张洵 ; 张溥 ; 张潼 ; 张沼 ; 张瀛 ; 张湘 ; 张泮. 迁台祖 : 张以法,字一民(居台北板桥) ; 张以成,字琴初(居高雄). 昭穆(12世起) : 以铁家昱亮 景兆祚恒昌 积德振祖业 承启复兴堂. 散居地 : 山东省潍县; 及台湾省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1.毕节路氏长房族谱
始祖 : 于明朝洪武初自江南宜兴迁贵州毕节县名讳不详 六世始祖 : 路瀛洲字海山(清) 散居地 : 贵州省毕节县等地
浏览:100
淸州韩氏鸿山淸节公派族谱
始祖韩兰的子孙录, 853-1985
浏览:0
忠埧孙氏族谱节钞及有关文件
原书: 钞本影印, 民国30[1941]. [120]页 : 插图. 附录 : 国父世系. 始祖 : 书公 始迁祖 : 友松友义兄弟 散居地 : 广东省中山县等地.
浏览:0
寒食节导读知识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
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叫做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节日时间是每年公历清明节前一二日。据史籍记载,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有一位晋国公子重耳,他为了躲避战争祸乱而不得不流亡他国。他在外时间足有十九年,而这十九年间,他的大臣介子推时刻追随他左右,不离不弃。传闻他们流亡到卫国时饥饿难忍,向田地里的农民讨要吃的,农民非但不给他们,还羞辱他们,介子推不忍看重耳饿得难受,于是跑到小树林里偷偷将自己的肉割下来骗重耳吃,这就是“割股啖君”的故事。后来重耳流亡归国,励精图治,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而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浏览量:1849次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在远古时代,作为禁火节,是因为每年初春的时候,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到了春秋时期,禁火节就转化成寒食节了,其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再到魏晋的时候,古人把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广开来,甚至扩展到了全国,于是寒食节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在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在历史上,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而经历各朝各代的延续,从未间断过,虽然在一些朝代有过禁断,但是还是没有熄灭,其习俗依旧蔓延至全国,深入民心,之后又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浏览量:1572次
寒食节风俗
寒食节风俗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常见的节日风俗有禁火、拜祖、吃寒食粥、插柳、踏青、秋千、蹴球、净肠等,在不少民俗习惯上都和清明节有很多相似。可以说寒食节从历史上来看由来已久,相传和晋国公子重耳以及他的大臣介子推有关。 从春秋到现在寒食节的风俗有不少都流传了下来,其中饮食上的习惯以及禁火、拜祖的习俗在现在一直都有,而追溯以往,在古代早期寒食节也称为“冷节”以及“百五节”等,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时天气干燥,人们保留的火种往往容易引起火灾,且尚有春雷引发的山火,而古代人往往还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在这个时候人们有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熄灭的习惯,这个也就是寒食节最初“禁火”习俗的由来,由此也看出防火的意识在古代早期就已经开始有了,而在灭了旧火之后人们还会重新钻燧取出新火谓之“改火”或“请新火”,而在禁火与改火之间还会有时间上的间隔,从一些历史文献上来看,往往会有三日、五日、七日等多种说法,这其实本质上就是寒食节的前身禁火节,在春秋之后慢慢的转化成了寒食节,融入了更多的典故和民俗文化在里面。
浏览量:1736次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清明节最早其实就是一个节气,交节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其源于上古时代,古人对于祖先的信仰和春祭这个礼俗活动,春天开始人们就要播种庄稼了,这个时候就要祈求祖先保佑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可以说最初的清明节只是小小的节气。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是在清明前的一两天,其又被称为禁烟节、冷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一般只吃冷食,不吃热食,然后还要禁烟火。后来寒食节真正推广开来,是源于一个与介子推有关的传说,相传是晋文公为了缅怀介子推,下令禁熟食三日,留下一个寒食节。寒食节在后来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是一个民俗节日,而清明节是一个农耕节气,在最初两者并不相同。直到隋唐的时候,寒食与清明之间贯穿着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春日改火,寒食节禁火,带到清明之日,钻榆柳得到新火种,谓之“改火”,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到了清代的时候,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且在一些文献中,清明成为了主流说法。寒食节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融入了清明节。此外清明节很多习俗都与寒食节有关,比如插柳,扫墓,禁火,寒食,秋千,青团等等。
浏览量:1653次
寒食节的诗句
寒食节的诗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在寒食节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这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而寒食节的起源,根据史籍的记载是源自春秋时期,为了纪念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寒食节渐渐地融入了清明节。关于寒食节的习俗,除了常见的禁火,拜祖,食青团,插柳,踏青,秋千,蹴球外,还有咏诗,古人会在寒食节那天触景生情,或思念乡亲,灵感顿生,诗兴大发,所以流传下来关于寒食节的诗句也有很多,下面就分享寒食节的诗句。1、到舍将何作寒食,满船唯载树阴归。——白居易《送李校书趁寒食归义兴山居》2、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元稹《寒食日》3、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4、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崔道融《寒食夜》5、煮酒青梅寒食过,夕阳庭院锁秋千。——范成大《春日三首》6、令言不易逢寒食,海角风霜剩作寒。——晁说之《寒食书事》7、春归客梦偏惊雨,寒食僧家不禁烟。——郭登《游太华寺和素轩沐公春日韵》8、寒食将吾族,相随过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鸟学人啼。——贯休《寒食郊外》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10、客又不来寒食近,碧蘅红杜满芳洲。——方岳《春词一春直是柳风流》
浏览量:14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