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
现有人口约9821000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
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
祖先。辽、宋、元、明几个朝代称“女真”。长期生活在
长白山以东、黑龙江、
乌苏里江
流域的广阔
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
女真人为
主体融合了部分
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
中原地区,在
经济、
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
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
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
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
同胞对
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
饮食习惯]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
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
豆面饽饽、
苏叶饽饽和
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
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
传统饽饽食品。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
糕点。
[婚丧
习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
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
风俗
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
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
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
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
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
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
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
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
洞房
门前的地上放有一
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
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
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
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
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
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
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
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
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
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
长寿面或
子孙饽饽等。
[
建筑
特色]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
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来客住西炕,
长辈多住北炕,
晚辈住南炕。
[
服饰特色]
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
大袖
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
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
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
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
色彩
装饰和人体
线条美的旗袍
样式。
[民族
禁忌]
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各地的民风 民俗 民居的特点
2021-07-15

1

1270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