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要有作者!!!

民俗传统
关注问题
回答
2021-07-15
2
2057
提交答案
2个回答
邸鸾漪
2021-07-15
  余秋雨:贵池傩

  一
  傩(音挪[nuo2]--输入者注),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
  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 生僻字的行列,不定 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
  典中完全消失。
  然而,这个字与 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
  宫廷 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 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
  傩在 训诂学上的假借、转义过程,说来太烦。它的普通意义,是指 人们在特定
  季节驱逐 疫鬼的 祭仪。人们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 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
  了。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了。要把讨厌的鬼疫,狠狠地赶
  一赶了。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又不想失去自尊,表情颇为难做,干脆戴上
  面具,把人、神、巫、鬼搅成一气,在浑浑沌沌中 歌舞呼号,简直分不清是对上天
  的祈求,还是对上天的强迫。反正,肃穆的朝拜 气氛是不存在的,涌现出来的是一
  股蛮赫的精神狂潮:鬼,去你的吧!神,你看着办吧! 汉代,一次傩祭是牵动
  朝野上下的全民性活动,主持者和演出者数以百计,皇帝、大臣、一品至六品的官
  员都要观看, 市井 百姓也允许参加。
  宋代,一次这样的活动已有千人以上参加,观看时的气氛则是山呼海动。
  明代, 傩戏演出时竟出现过万 余人齐声呐喊的场面。
  ……
  若要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哪能置傩于不顾呢?
  法国 现代 学者乔治·杜梅吉尔(Georges Dume'zil)提出过印欧 古代文明的三
  元(tripartie)结构模式,以 古代印度、 欧洲神话中不约而同地存在着 主神、战神、
  民事神作为印证。他认为这种三元结构 在中国不存在,这似乎成了不可动摇的 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略为关注一下 傩神世界,很快就发现那里有宫廷傩、军傩、 乡人傩,
  分别与主神、战神、民事神隐隐对应着。傩,潜伏着 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几个文
  明侧面。
  时间已流逝到20世纪80年代,傩事究竟如何了呢?平心而论,几年前刚听
  到目前国内许多 地方还保留着完好的傩仪活动时,我是大吃一惊的。我有心把它当
  作一件自己应该关注的事来对待,好好花点功夫。
  1987年2月, 春节刚过,我挤上非常拥挤的长途汽车,向安徽贵池 山区出
  发。据说,那里傩事挺盛。

  二
  从上海走向傩,毕竟有漫长的距离。 田野在 车窗外层层卷去,很快就卷出了它
  的 本色。水泥围墙、电线杆确实不少,但它们仿佛竖得有点冷清;只要是农民自造
  的新屋,便立即浑身土艳,与 大地抱 在一起,亲亲热热。兀地横过一条柏油路,让
  人眼睛一亮,但四周一看,它又不太合群。包围着它的是延绵不绝的 土墙、泥丘、
  浊沟、小摊、店招。当日的标语已经刷去,新贴上去的 对联钩连着 一个世纪前的记
  忆。路边有几个竹棚干着“打气补胎”的行当,不知怎么却写成了“打胎补气”。
  汽车一站站停去,乘客在不断更替。终于,到 九华山进香的 妇女成了 车中的主
  体。她们高声谈论,却不敢多看窗外。窗外,步行去九华山的人们慢慢地走着,他
  们远比坐车者虔诚。
  这块灰黄的土地,怎么这样固执呢?固执得如此不合时宜。它慢条斯理地承受
  过一次次现代风暴,又依然款款地展露着自己苍老野拙的面容。坟丘在一圈圈增加,
  纸幡飘飘,野烧隐隐;下一代闯荡一阵、焦躁一阵,很快又雕满木讷的皱纹。路
  边墙上画着外国电影的海报,而我耳边,已响起傩祭的鼓声……
  这鼓声使我回想起30多年前。一天, 家乡的 道士正躲在一处做 法事。乐声悦
  耳, 礼仪彬彬,头戴方帽的道士在为一位客死异地的乡人招魂。他报着亡灵返归的
  沿途 地名,祈求这些地方的 冥官放其通行。突然,道士身后涌出 一群人,是小学的
  校长带着一批学生。他们麻利地没收了全部招魂用具,厉声勒令道士到村公所听训。
  围观的 村民被这个场面镇住了,那天傍晚吃晚饭的时候,几乎一切有小学生的 家庭
  都发生了两代间的争论。父亲拍着筷子追打孩子,孩子流着眼泪逃出 门外,三五成
  群地躲在草垛后面,想着 课本上的英雄,记着老师的嘱咐,饿着肚子对抗迷信。月
  亮上来了,夜风正紧,孩子们抬头看看,抱紧双肩,心中比夜空还要明净:老师说
  了,这是月球,正围着地球在转;风,空气对流而成。
  我实在搞不清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使我小学的同学们, 今天重又陷入宗教性
  的精神困顿。
  我只知道一个事实:今天要去看的贵池傩仪傩戏,之所以保存得比较完好,却
  要归功于一位小学校长。
  也是小学校长!
  我静 下心来,闭目细想,把我们的小学校长与他合成一体。我仿佛看见,这位
  老人在捉了许多次道士、讲了无数遍 自然、 地理、 历史课之后,终于皱着眉头品味
  起身边的土地。接连的灾祸,犟韧的 风俗,使他重新去捧读一本本 史籍。熬过了许
  多不眠之夜,他慢吞吞地从语文 讲义后抽出几张白纸,走出门外,开始记录农民的
  田歌、 俗谚,最后,犹豫再三,他敲响了早已改行的道士家的木门。
  但是,我相信这位校长,他绝不会出尔反尔,再去动员道士张罗招魂的 典仪。
  他坐在道士身边听了又听,选了又选,然后走进政府机关大门,对惊讶万分的 干部
  们申述一条条的理由,要求保存傩 文明。这种申述十分艰难,直到来自国外的 文化
  考察者的来访,直到国内著名学者也来挨家挨户地打听,他的理由才被大体澄清。
  于是,我也终于听到了有关傩的公开音讯。

  三
  单调的皮筒鼓响起来了。
  山村不大,村民们全朝鼓声涌去,那是一个陈旧的 祠堂。灰褐色的梁柱上新贴
  着 驱疫祈福的条幅,正面有一高台,傩戏演出已经开场。
  开始是 傩舞,一小段一小段的。这是在请诸方 神灵,请来的 神也是人扮的,戴
  着面具,踏着锣鼓声 舞蹈一回,算是给这个村结下了交情。神灵中有 观音、 魁星、
  财神、判官,也有 关公。村民们在 台下一一辨认妥当,觉得一年中该指靠的几位都
  来了,心中便觉安定。于是再来一段《 打赤鸟》,赤鸟象征着天灾;又来一段《关
  公斩妖》,妖魔有着极广泛的含义。其中有一个妖魔被追,竟逃下台来,冲出祠堂,
  观看的村民哄然起身,也一起冲出祠堂紧追不舍。一直追到 村口,那里早有人燃
  起野烧,点响一串 鞭炮,终于把妖魔逐出村外。村民们抚掌而笑,又闹哄哄地涌回
  祠堂,继续观看。
  如此来回折腾一番,演出舞台已延伸为整个 村子,所有的村民都已裹卷其间,
  仿佛整个村子都在齐心协力地集体驱妖。火光在月色下闪动,鞭炮一次次窜向夜空,
  确也 气势 夺人。在村民们心间,小小的舞台只点了一下由头,全部祭仪铺展得很
  大。他们在祭天地、日月、 山川、 祖宗,空间限度和时间限度都极其广阔,祠堂的
  围墙形同虚设。
  接下来是演几段 大戏。有的注重舞,有的注重唱。 舞姿笨拙而简陋,让人想到
  远古。由于头戴面具,唱出的声音低哑不清,也像几百年前传来。有一重头 唱段,
  由傩班的领班亲自完成。这是一位瘦小的老者,竟毫不化妆,也无面具,只穿 今日
  农民的寻常衣衫,在浑身披挂的演员们中间安稳坐下,戴上老花眼镜,一手拿一只
  新式保暖杯,一手翻开一个绵纸 唱本,咿咿呀呀唱将起来。全台演员依据他的 唱词
  而动作,极似 木偶。这种 演法,粗陋之极,也自由之极。既会让现代 戏剧家嘲笑,
  也会让现代戏剧家惊讶。
  平心而论,演出极不好看。许多研究者写 论文盛赞其 艺术高超,我只能对之抱
  歉。演者全非专业,平日皆是农民、 工匠,荒疏长久,匆促登台,腿脚生硬,也只
  能如此了。演者中有不少年轻人,应是近年刚刚着手。估计是在国内外考察者来过
  之后,才走进 傩仪队伍中来的。本来血气方刚、手脚灵便的他们,来学这般稚拙动
  作,看来更是牵强。就年龄论,他们应是我小学同学的儿子一辈。
  演至半夜,休息一阵,演者们到祠堂边的小屋中吃“腰台”。“腰台”亦即夜
  宵,是村民对他们的犒赏。屋中摆开三桌,每桌中间置一圆底锅,锅内全是白花花
  的肥肉片,厚厚一层油腻浮在上面。再也没有其他 菜肴,围着圆锅的是十只瓷酒杯,
  一小坛自酿 烧酒已经开盖。
  据说,吃完“腰台”,他们要演到天亮。从日落演到日出,谓之“两头红”,
  颇为吉利。
  我已浑身发困,陪不下去了,约着几位同行者,离开了村子。住地离这里很远,
  我们要走一程长长的山路。走着走着,我越来越疑惑:刚才经历的,太像 一个梦。

  四
  翻过一个 山岙,我们突然被一排火光围困。
  又惊又惧,只得走近前去。拦径者一律 山民打扮,举着 松明火把,照着一条纸
  扎的龙。见到了我们,也不打招呼,只是大幅度地舞动起来,使我们 不解其意,不
  知所措。舞完一段,才有一位站出,用难懂的土音大声说道:“听说外来的客人到
  那个村子看傩去了,我们村也有,为什么不去?我们在这里等候多时!”
  我们惶恐万分,只得 柔声解释,说现在已是深更半夜,身体困乏,不能再去。
  山民认真地打量着我们,最后终于提出条件,要我们站在这里,再看他们好好舞一
  回。
  那好吧,我们静心观看。在这漆黑的深夜,在这 阒无人迹的 山坳间,看着 火把
  的翻滚,看着 举火把的壮健的手和满脸亮闪闪的汗珠,倒实在是一番雄健的 美景,
  我们由衷地鼓起掌来。掌声方落,舞蹈也停,也不道再见,那火把,那纸龙,全都
  迤逦而去,顷刻消失在群兽般的 山林中。
  更像是梦,唯有鼻子还能嗅到刚刚燃过的 松香味,信其为真。
  我实在被这些梦困扰了。直到今天,仍然解脱不得。山村,一个个山村,重新
  延续起傩祭傩戏,这该算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端?真诚倒也罢了,谁也改变不了 民众
  真诚的作为;但那些戴着面具的青年农民,显然已不会真诚。文化,文化!难道为
  了文化学者们的考察兴趣,就让他们长久地如此跳腾?我的校长,您是不是把您的
  这一事业,稍稍做得太大了一点?
  或许,也真是我们 民族的自我复归和自我确认?那么,几百年的踉跄路程,竟
  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相对于 我们的祖先,总要摆脱一些什么吧?或许,我们过去摆脱得过于
  鲁莽,在这里才找到了摆脱的起点?要是这样,我们还要走一段多么可怕的长程。
  傩祭傩戏中,确有许多东西,可以让我们追索属于我们的古老灵魂。但是,这
  种追索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
  前不久接到美国 夏威夷大学的一封 来信,说他们的 刊物将发表我考察傩的一篇
  论文。我有点高兴,但又像做错了什么。我如此热情地向国外学术界 报告着 中国傩
  的种种特征,但在心底却又矛盾地珍藏着 童年时的 那个月夜,躲在草垛后面,用明
  净的心对着明净的天,痴想着月球的旋转和风的形成。
  我的校长!真想再找到您,吐一吐我满心的 疑问。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