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学校分为私塾,义塾,公学三类,这是社会中有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的大体分类。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可以说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奋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的地方。简称私塾学。
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开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潮;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兴办太学;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完备。随着历朝历代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推崇,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私塾是由富裕的家庭或者家族出资开办的,大多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教学老师大多是秀才,其运营模式相当于现在一对多的家教。义塾则是由富商、大家族或地方政府面向特定群体开办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学堂,它与私塾的区别在于它更多的是针对部分家庭贫困以至无法上学的孩子,且是免除学杂费的。
而公学的运转由国家财政或者地方财政支撑。例如太学、国子监等都是国家级的学校,属于最高学府,堪比现在的清华北大,不同的是,这些学校是培养贵族官员的地方,一般只有皇亲贵族、世家子弟能够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