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颂》、《九歌》里的音乐歌舞体现了什么?
诗经和楚辞作为商周时期的经典著作,里面包含了很多这个时期的制度和礼仪制度。今天,我们聊聊诗经里的《周颂》和楚辞里的《九歌》他们里面的音乐歌舞主要体现了什么?颂,为宗庙乐歌,祀神之诗。阮元《释颂》一文,以为颂就是容,歌而兼舞。关于颂具备音乐与舞蹈性质,在学界已成定论。不过,《周颂》中直接叙述歌舞场面的资料,仅有两首:”钟鼓口皇口皇,磬将将。"(《执竞》)”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崇牙树羽。应田县鼓,罄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口皇口皇厥声,肃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有瞽》)两诗所用的乐器,鼓类乐占40%。另外,《维清》、《时迈》、《丝衣》也是乐歌。周公制礼作乐,使国家步上礼治道路,周代的音乐、舞蹈,《三礼》详细实录之。周代的用乐程序,可分成祭祀前、祭祀中、祭祀后三阶段。祭前必须用鼓征引学士,以金奏迎客;祭祀中,则登歌(升歌);结束时,则歌彻。典礼成,以金奏送客,再宴飨宾客...
姓氏文化 | 2018-07-28 -
古代姓氏郡望有哪些?对应现在的哪些地方?(二)
上文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19个姓氏郡望和对应的现代地名,今天,我们继续讲述古代的姓氏郡望!中山郡:汤,王,仲,齐,刘,李,张,郎,焦,蓝,甄,蔺。春秋时为中山国,西汉高祖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县),后改为国,十六国后燕以为都城,隋废。今河北省定县一带地区。内黄:骆,蓟,路。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北部、卫河上游内黄县西北。玉田:阳。唐改无终县置,治所在今河北省玉田。平原郡:东,东方,芮,师,华,刘,张,陆,明,柏,常,温,雍,管。西汉高祖置郡,治所在平原县。晋改国。南北朝、隋唐时废时设。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地区。平阳郡:凤,句(勾),汲,牟,纪,巫,邴,来,步,汪,卫,管,来,仇,欧,饶,晋,柴,敬,解。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县。北魏移治白马城(今临汾市)。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平昌郡:孟,巨,毋,红,宓,管,离。三国时东魏置郡,治所在昌平县。后废,晋复名,隋废。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平卢...
姓氏文化 | 2018-07-22 -
古代郡望主要有哪些?分别对应哪些姓氏?(一)
九江郡:秦设郡,晋置寻阳郡。隋改江洲为郡,治在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市节。九原郡:秦设郡,汉更名为五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五原县一带。九真郡:黎。西汉置郡,治所在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隋移治九真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唐初废。广平郡:游,宋,荆,贺,谈,逯,贡,屠,程,焦,籍。汉景帝设。汉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东汉并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隋废。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地区,任县至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带。广汉郡:王,李。汉高帝置郡,治所在绳乡(今四川省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隋废。今四川省遂宁县东北,广汉县一带。广阳郡:西汉昭帝置郡,治蓟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一带。广宗:潘。东汉置县,北魏为广宗郡治,隋时改名宗城县,隋复称广宗县。治所在今河北省威县东。广陵郡:盛,刘,高,萧,戴,皋,贝,庆,贡,陈,於。西汉高祖置广陵国,汉景帝改江都,东汉改为广陵...
姓氏文化 | 2018-07-21 -
五代十国以及辽、西夏的陵墓制度相比前朝有什么区别?
不同时期的陵墓制度随着当时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五代十国以及辽、西夏的陵墓制度相比前朝有什么区别?我们一起来看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中原地区的王朝不断更替,前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则有十个割据的王国:长江下游的吴、南唐、浙江一带的吴越、福建-带的闽、四川一带的前蜀、后蜀,两湖地区的楚、南平,两广地区的南汉和山西境内的北汉。这--时期由于军阀混战,连年不息,政权更迭频繁。五代前后七十多年共有十三个皇帝,死于非命的就有八个。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寝建筑所剩无几,在陵寝制度上也基本没有建树。与五代的纷乱局面相比,较为偏安的十国的”前唐和前蜀"。南朝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据长江天险,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封建文化制度较为完备的地方。“南唐二陵”指的是永陵和顺陵。前蜀建都于,位于长江下游的四川成都。高祖王建的陵,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在五代十国的帝王...
姓氏文化 | 2018-07-20 -
古人一般在什么时候饮酒,有没有特定的饮酒习俗?
中国是酒文化王国。自古以来,举凡年节吉日、婚丧嫁娶、庆生奠死、宴亲飨客、洗尘饯行等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几乎都离不开酒。饮酒,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1.祭祀日饮酒古代社会,祭祀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的内容颇多,如祭天地、山川、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等。祭祀中常通过一-定的仪式,将规定的酒食敬献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上古酒未出现以前,祭祀往往用水、用血。以水当酒,谓之“玄酒”。古人学会酿酒后,才用酒来祭祀。古人最初是用醇香的柜鬯酒来祭祀,后来又发展到五齐三酒等等。开始的时候,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祭祖的,《礼记·表记》云:“粢盛柜鬯,以事上帝。”不论王家宗庙中的祭献,或是民间私家祀祖,祝祷以后必须以酒酹(lei泪)地(手持杯盏,默念祷词,将酒先分倾三点,然后将余酒按半圆形撒于地上。古人认为用酒在地上酹三点--长钩的“心”字形,表示心献之礼。这一祭祀礼仪,后来逐渐扩大,形成了饮...
姓氏文化 | 2018-07-19 -
古代有哪些习俗?和现代的一样吗?
古代是一个很重礼仪的时代,所以任何节日古人都有特定的过节方式,今天,我们盘点下古人常见的几个习俗一、晋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二、唐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姓氏文化 | 2018-07-16 -
18个常见姓氏的始祖汇总,有你的姓氏始祖吗?
1、李姓—李利贞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2、戴姓—戴搗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日戴公,其庶子搗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搗。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擔为戴姓得姓始祖。3、魏姓—毕万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
姓氏文化 | 2018-07-15 -
古代取名有哪些忌讳?为什么不能和皇帝同字?
古代避讳很严格,尤其是取名,一定要严格避开皇帝名字。今天,给大家讲讲,古代是如何避讳的。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朝更趋完善。历代皇帝之名,都忌讳直呼和直书。古代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因此,古代一个月又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是一月出生,取名“赢政”,为避讳秦始皇的名字,便把“政月”改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楚地改为“荆地”。汉高祖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都忌讳,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为“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称蒯彻为“蒯通”。流光帝叫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凡姓庄的都改姓为“严”。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唐宪宗...
姓氏文化 | 2018-07-14 -
古代人是如何取名的?跟现代比,有什么区别?
自古以来,取名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小谱给大家讲讲,古代是如何取名的!古代贤哲尹文子说过: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这就是说,观察辨别事物、人物必先定名而后才可以成事。荀子也曾说:”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意思是说:名有完善之名,平易好懂而不被人误解之名,可以说是好名。为了起一个好名,年轻的父母总要翻开厚厚的辞海、辞源,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试图为自己的宝贝起个好名字,正如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要取好名,首先要名正,名正才能言顺。宋代大名士苏洵,曾为其兄正名而专门写下一篇典范之作,题目是《仲兄字文甫说》。苏洵的仲兄(二哥)名叫苏涣,字公群。苏洵读《易经》之后认为仲兄之名字不妥,建议用”文甫”来取代”公群”。苏洵在文章中论述人生哲理,倾注了他的人生信念,是一篇笔力雄健的正名之作。如果名字不正,言传则不顺有时还会留下笑柄,贻笑大方。明朝熹宗时大宦...
姓氏文化 | 2018-07-13 -
两汉时期的陵墓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和前朝有什么不同?
前面给大家讲了夏商和秦朝的陵墓建筑和陪葬制度,今天给大家讲讲两汉时期的陵墓建筑风格和陪葬制度是什么样的!西汉按照西汉墓葬制度规定皇帝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每年拨出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为自己营建巨大的陵墓。这种生前建造的陵墓叫做“寿陵”。相传汉代帝王陵园占地七顷,其中墓堆占一顷。陵墓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大车。四门埋设暗剑、伏弩等机关,以防备盜墓。墓穴方一百步,把六马大车、虎豹禽兽,以及金银珠宝、丝绸衣物、粮食和日常用品等,都放在里边。死去的皇帝口中含着蝉玉片,身上穿着“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
姓氏文化 | 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