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祠堂祖庙是一个家族来祭祀祖先先贤的活动场所,祠堂的名称最早是出现在汉代,通俗泛意上理解也会称为支祠、家祠、祖祠、宗祠等。在不少时候祠堂也用作办理家族子孙婚、寿、喜、丧等事务的场所,通常在宗族中有需要商议家族大事的时候也常会在祠堂举行。可以说,宗族的祠堂承载记录着一个家族辉煌和传统历史,同时这也是汉名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与标志,也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一种衍生。 作为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伦理中,家族观念可以说是相当重视,如果细分祠堂也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在古代时做过皇帝和封过侯的姓氏才能称为家庙,其他的通常称为宗祠。从现代留存下来的祠堂来看,全国各地的祠堂建筑都各有风格特点,也留存不少古代建筑,具有不少参考价值。

清明节祭祖的习俗由来是什么呢?
1回答·261关注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
又一个炎黄故里祭祖大典?
1回答·94关注
    您好楼主,是这样的、、
新郑祭祖大典的具体位置在哪?
1回答·203关注
从新乡去祭祖大典如何去?有直达车吗?谢谢。
    在新郑,有直达车,也可以去郑州转车,转车比较便宜
哪四个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1回答·153关注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请问在泉州哪可以批发到金纸、蜡烛等一些烧香拜佛祭祖的那些?最好临近惠安的。
1回答·135关注
    晋江西园街道王厝社区和仕头社区有很多
祭祖的由来
1回答·303关注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杜宇清明节祭祖活动,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不应该大力宣传,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
1回答·1190关注
    理性上说杜宇不应该参加祭祖,因为这没有任何意义,什么祭祖之类活儿,是活人的折腾出来的,关死人什么事? 然而人不可能永远活在理性生活中,如果杜宇对他死去的亲人还有点感情,去纪念下死去的亲人,也是人之常情。反之如果杜宇对自己死去的亲人已经没有感情甚至连他都不认识的,那就完全没必要了。 至于“封建迷信”,祭祖的时候只要不对“死人”有什么念想:比如某人在天之灵保佑杜宇什么的,就算不上封建迷信,你想呀,人活着就有要求,死了还想在“死人”身上贪点东西,你说这“死人”多冤啊? 最后说下,无论是理性上还是感性上都不应该对祭祖大力宣传,这你的事,关别人什么事?
黄帝祭祖大典情结源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1回答·661关注
    算是宗法制吧,去查查周史吧
怎样文明祭祖
1回答·898关注
    植树祭祖
一年有几个扫墓祭祖的日子?
1回答·205关注
如题
    4个清明、农历7月15、冬至、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