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我国有上万个姓氏,每一个姓氏都有其独有姓氏起源、姓氏始祖以及郡望堂号、文化风俗,每一个姓氏的独特性构成了整个中华姓氏的融合和发展。

冀当姓氏来讲的时候怎么读?
1回答·1239关注
    读:Jì。冀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2%左右。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西周时有冀国(今陕西省韩城市一带),冀国人后来以冀为姓氏。 另外,春秋时期,冀附属于晋国,晋国大夫郤芮被晋王封在冀,称为冀芮,他的后代也称为冀氏。 扩展资料 历史名人 1、冀俊  北周骠骑大将军。为人沉着谨慎,善隶书,特工模写。当时文帝常令他模仿魏帝的书法,写成敕书,与真无异。历任襄乐郡守,迁湖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昌乐侯。清正廉洁,所历颇有政绩。 2、冀练  明臣。字纯夫,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嘉靖年间进士,由长安知县升任户部主事,因耿直而很久不得升迁。明神宗时官至户部侍郎。以清廉勤奋著称一世,死后谥“端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冀姓
姓氏弋的来源
1回答·1726关注
w
    一、姓氏源流   弋(Yì)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纂》载:“禹后封于弋,其后以邑为氏。”春秋时,卫国有夏禹后代姒姓大夫,受封于弋邑,其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弋”为姓,称为弋氏,世代相传姓弋。   二、迁徙分布   在四川省的弋氏族人大约始见于明朝末年,张献中随李志成起义,即民间的八大王剿四川,乱杀无辜,使四川人口下降。朝廷迁徙湖广人口充实四川。弋姓随移民中而来,来时为男丁,孤身一人。因来之较晚,无田地房屋,就临时栖身南充市嘉陵区一立乡弋家沟(现名),成为佃户。被弋姓后人尊称为上川老祖。白天从大通贩米于世阳之间,夜晚耕地梨田。在四川省南充的弋姓人中,最大官职为知府,现安葬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观乡,又名狮子坟……据《千家姓》载,弋姓望居河东郡(秦初置郡。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莘作为姓氏读什么音
1回答·2713关注
    莘(读音 Shēn) 应读Xin(辛)音 源流一 莘氏即是辛氏。因为他们的发音相近。 源流二 出自姒姓,以封国名为氏。夏朝的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还有说封启的儿子于莘的),建立了莘国,它的望地在今天的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后来莘国灭亡以后,他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做莘氏。 源流三 亦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史记·夏本记》记载,是有莘氏之女,古代的时候有莘国,商汤就娶了有莘氏的女儿,其后代就以“莘”作为自己的姓氏。 源流四 出自古帝祝融的后代。据《潜夫论》记载道:“祝融之子分为八姓:己、秃、彭、姜、曹、斯、莘等。莘就是其中的一个姓。2000年以来,莘氏不及辛氏活跃。望族居于天水郡,即现在的甘肃通渭县一带。 源流五 源于己姓,出自远古帝王高辛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路史》、《元和姓纂》、《潜夫论》记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𨐌氏,即颛顼帝,史书后来多将“高𨐌氏”
历史上有三个姓氏不用说免贵,有你的姓吗?
1回答·369关注
    中华文化讲究自谦,当人家为你:您贵姓啊?您回答:免贵姓x。 免贵,从字面理解意思就是不需要用“贵”。 免贵只是显示自己的谦虚,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样,在姓氏上不比别人尊贵,我们两人是平等的。   但是,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姓不能用免贵,如果你用了免贵,不但会被人笑话不懂礼数,有可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哦,那么是哪三大姓呢?   头一个就是张 为什么是张呢?因为玉皇大帝姓张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主宰。关于玉皇大帝未成仙时的俗家名字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叫张坚,有的说叫张百忍,张友人,张友仁。反正不管叫什么,都是姓张。 所以姓张的人在别人问你贵姓时,不能说免贵哦,因为张是天姓,说天不尊贵就等于对天地不敬,古人很迷信的,害怕受到上天的惩罚的。不过在中国神话长河中,玉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天地主宰的。 他的主宰地位是在宋真宗时期开始的。 由宋真宗为道教高上玉帝
姓氏的由来?
1回答·468关注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
请问百家姓中“夏”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1回答·582关注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
请问:正黄旗中又没有弥这个姓氏啊?在清朝有没有弥姓的将领?
1回答·684关注
    弥姓宗祠通用对联(MIS)一、姓氏源流 弥(Mí 弥)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弥子瑕之后,以父(祖)名为氏。春秋时卫国公孙弥牟的孙子名子瑕,其后代子孙以祖名弥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弥氏。 2、出自古代鲜卑族姓氏有弥氏。 二、迁徙分布 (缺)弥姓望居新丰县(汉置新丰县,高帝仿丰邑而作,以慰其父思乡之情,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 你问的有可能是汉军旗人吧?如果是满族或蒙古族考虑一下是不是祖上改汉姓的时候改成弥的。清代没有见于记载的弥姓将领,倒是北宋末年有一名叫弥逊的将军。弥 逊:北宋末徽宗时官冀州知州。金兵侵犯河朔,他捐出金子,招募勇士,修筑城堞,决河护堑,出击金兵游骑,斩杀、俘获很多。金兀术率兵北撤时,告诫金兵不要侵犯弥逊管辖的边境。
为什么有些少数民族的姓氏和汉族一样
1回答·469关注
    这是民族文化融合后的结果。 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历史,不少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后便被中原汉文化同化,姓氏也在融合中互相融合。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如宇文一姓便是源于嬴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大臣赵文表、赵昶之后,这二人皆被北周武帝赐姓为宇文氏,所以后代就姓宇文。随朝时期尉迟、宇文、长孙、呼延、慕容等等少数民族姓氏,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后来便改名为汉姓名,所以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姓氏和汉民族形式是同一个字,但是没有宗亲宗族的必然联系。
孙这个姓氏的意思和文化内涵
1回答·1720关注
    孙姓,东吴国姓,由来已久,姓源众多,百家姓排名第三,据史书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44%。 一般认为,孙氏家族的源流主要如下: 一是姬姓孙,这是先秦时期孙姓来源的最主要一支,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卫国。 二是楚国的芈姓孙,这支宗亲皆以一代名相孙叔敖后裔自居。 三是源于齐田完的妫姓,《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齐田完的四世孙桓子的孙子,因为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文化内涵:或者说寓意有两种,一种是希望子孙昌盛,另一种是因各种原因的改名换姓,但不忘祖,以子孙自居。
百家姓中吕的姓氏有什么特定意义
3回答·850关注
    您好!   文言版《说文解字》:吕,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矦。凡吕之属皆从吕。膂,篆文吕从肉从旅。   姓氏吕的起源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