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煤炭日产量1205万吨创历史新高,煤炭开产源于我国古代什么时候?
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11月10日,煤炭日产量达到1206万吨创历史新高。比上一个高峰增加了12万吨。近年来,这也是主要产煤地山西、陕西等煤炭产量的新高。你知道,在我国开采煤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古代产煤量有多少呢?煤炭可以说是除了四大发明以外的又一重大发明。它的出现,不仅给了人们温暖,也带动我国工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发现和利用煤炭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字被创造和发明之前,煤炭就被中国人民发现和利用了。确凿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人民就已经发现煤炭,并巧妙地加以利用。煤炭的起源始于先秦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煤炭。记载虽不详细,但史料价值极高。《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写成“悔”,把煤称作悔)。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
历史文化 | 2018-11-12 -
立冬来临,你可知古时候人们在立冬会做什么吗?
2021年11月7日是立冬,从昨日起,在二十四节气上就表示进入了冬季。立冬开始就进入了寒冷的天气,所以在古代立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表示这在冬天可以闭蓄,万物可以进入修养的状态。立冬作为传统的“四时八节”,历来就受到古人的重视,那么立冬到来,古人在立冬的时候到底会做什么呢?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跟你说一说。立冬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从史记中记载,我们就能可以知道在汉魏时期的时候,立冬的这一天天子是要亲自率领群臣迎接冬气的,是为了顺风顺雨,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单单从这一点看出,古代立冬是多么重要的存在了。图源自网络因为在古代,我国算是农业国家,立冬跟其他节气一样,是反映气候变化以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方面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所以立冬昭示着不同季节,是非常重要的。古时候人们在立冬会做什么?图源自网络首先是迎冬,在立冬迎来之际,天子会率领着百官去迎冬。像是在《礼记...
历史文化 | 2018-11-08 -
古代人结婚的彩礼是什么?三媒六聘代表着什么?
每个时代对于结婚都有着不一样的彩礼,像是在现代社会结婚的彩礼大部分是指房子,车子和钱,这些彩礼代表着对女方的看重,也表示在结婚后,双方是能够有生活保障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子车子还有钱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在古代,古人们的彩礼是什么呢?我们熟知的三媒六聘又代表着什么?今天跟着族谱网小编一起来探索一下吧。在古代人眼中结婚的彩礼是有两种含义的,一个是聘礼,一个是聘金,这种婚俗是从西周开始的。当然不同的朝代,彩礼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像是现在有着三大件的话,就很好了,其实在古代的彩礼会更多,并且古代的婚礼是非常繁琐的,像是有三媒六聘的婚事,是对婚约的看重。图片源自网络三媒六聘中的“三媒”是指有三个媒人,一个是女方请的媒人,一个是男方请的媒人,另外一个是男女双方媒人中间牵线搭桥的人,可见古代对婚礼是非常重视的,不像现代的相亲就一个红娘,或者是亲戚朋友介绍的,还有的就是自由恋爱。还...
历史文化 | 2018-11-05 -
寒潮黄色预警,古人冬天戴帽子有何讲究?
寒潮黄色预警,气温将会大幅度下降,你准备好御寒的衣物了吗?要保暖全身上下都不能漏过,尤其对于头部的保暖,现代为了迎合大家既美观又实用的需求,生产出了很多款式和颜色的帽子,那你知道古人戴帽子有哪些讲究?他们的款式又是怎么变化的?古人在冬天戴的帽子并不叫棉帽,而叫“暖帽”。这一叫法在唐代使用最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至少有两首诗中都提到了“暖帽”。如《即事重题》:“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新沐浴》:“裘温裹我足,帽暖覆我头”,可见唐人戴棉帽已成为一种风气。唐代人冬天常戴的是一种叫做“风帽”的暖帽,故名思义,这种暖帽能抵御寒风,里外双层,中间纳入绵絮,称为“绵帽”。宋元后棉花普及种植,中间则填棉絮,遂成真正的棉帽。这种暖帽呈布兜状,故别称“风兜”;帽身后部及两侧有帽裙垂下,因帽裙较长,下垂及肩,可以护住双耳、肩背,又名“长帽”。风帽其实是据胡帽设计改进的,在南北朝时已出现。据《南齐书·五...
历史文化 | 2018-11-04 -
古人会近视吗?古人又有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古人们把视力称之为“目力”或者“眼力”,而把近视眼一般称作“目不丧明”、“疾盲”等。整体来说古代近视的可能性比现代要小得多,近视眼比例也只有比较小的一部分。古人除读书人外,普通百姓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常生活中费眼的情况比较少。而读书群体也只是那些秉烛夜读、悬链刺骨的文人们才有可能近视。比如说,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就近视,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可见欧阳修近视的度数已经比较高了。还有陆游的“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历史文化 | 2018-11-03 -
我国汉服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你知道吗?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传播到国外。这其中,汉服的传播更是快速。一个个身着我国古代华美精致的汉服,吸引了一批有一批的外国人。今天,族谱网小编带大家了解下汉服的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汉服在国外的兴起汉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服饰,古代汉服是由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制作工艺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颂、锦绣等,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迫求,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东方美。现代汉服是在古代汉服的基础上加人现代元素传递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国民性格,审美精神,礼仪秩序的传统思想媒介。汉服热潮的掀起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精神文化层面追求变迁的产物。近年来国外汉服的热度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对汉服审美的认同;另一方面反映全球命运共同体下人类不分国界对文化的包容与热爱。(图片来...
历史文化 | 2018-11-02 -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呢?
《钱神论》有载:“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表述西晋时期金钱的社会崇拜之高,内包乾坤,外囊天地。中国古代钱币经历由贝壳到铜钱金银再到纸币银票的发展过程,储存也逐渐便利,但古代其实是没有银行的概念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图源于网络根据《人类简史》记载,古人最开始的货币主要是贝壳,它轻便、稀少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古人交换的便利性。后来,随着交易数额的增大,贝壳无法满足需求,逐渐衍生了铜钱、金银珠宝等的货币体系。到宋代,纸质货币--交子出现,更利于货币的统一管理和集散。钱币存在形式的变化也连带着促进了货币储存方式的改进。一、隐藏式存钱。主要表现形式是将钱币通过各种手段藏起来。(1)窖藏。古人多用铜钱,他们会将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钱币放在罐子里,埋于地下,需要时再挖出取用。富人资产较多,过多的铜钱不利于保存,他们就会将铜钱兑换成金银珠宝,在地下...
历史文化 | 2018-10-28 -
古代穿搭指南,古人穿搭有何讲究?
衣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并且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衣服的作用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蔽体、保暖”了,逐渐变成了一种具有格调的装饰物,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穿衣服都是讲究个性,要符合自己的气质和审美的。那么在古代,穿搭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古人的穿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乱穿衣服的话,还可能会有杀生之祸。所以今天就跟着族谱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人穿搭有何讲究?我们先从古代的衣服的演变来说说,在原始社会,基本上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不过发展到上古时期的时候,有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古老部落,在这些部落里,进行了文明和开花的发展,像是在上古时期的早年,人们都是就地取材的,后来人们为了御寒,所以就用干枯的树叶和干草,编成了类似“衣服”的东西穿在身上,但是由于当时技术的落后,所以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图源自网络那么到了黄帝的时候,“上衣下裳”开始出现,因为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不断提...
历史文化 | 2018-10-27 -
东汉“郎官”是什么官职?怎么来的?
在我国古代秦汉时期,有一种官职叫做“郎官”,这种官职在历代研究资料中比较少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东汉时期独有的郎官是什么?始于武帝的孝廉拜郎是两汉仕进的主要途径,据黄留珠推测,从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到东汉结束的350年间,两汉共举孝廉的人数在7.4万人左右,现可考人数为307人,但问题是西汉可考者仅仅21人,建立在这种文献不对称关系上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需要审慎对待的。这些细节上的不同在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是需要具体分析的,本文主要辨析东汉郎官制度的独特性及其与东汉官僚体系的关系。郎官主要由孝廉拜授而来,但中间尚需经过考试环节才能充任三署郎。阳嘉元年,《孝廉限年令》中规定:“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又“(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李贤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汉官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
历史文化 | 2018-10-26 -
古代女子如何化妆,有哪些步骤?
张先在《醉垂鞭》中有述:“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这是他赠与歌女的一首情诗,以后两句轻描淡写地展现歌女的神情清雅、风韵天然,是以在众多歌女中尤为出众,可见女子化妆术自古至今都备受推崇且妆效显著,那么古代女子是根据哪些步骤来化妆的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来看看吧。一、敷粉。古人为凸显自己肤白貌美,会在化妆前敷一层粉,这类粉因其中成分大多为铅,则称为铅粉或铅华。铅华的主要有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类型。诗云: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除铅华,各朝也会依据喜好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使其具有养肤之效,或散发香气。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二、施朱。女子施朱即是在脸颊上轻扑胭脂,使面色红润,类似于现在的腮红。“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以白净美人胭脂红喻海棠花之美,...
历史文化 | 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