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坟前烧纸百回,不如撰修家谱一次?
有老话说,“一坟管三代”。谈到家运的传说,总会有“祖坟冒烟”的说法;谈到仇恨难忍,会说掘你家祖坟。关于修谱,还有“坟前烧纸百回,不如撰修家谱一次”的说法。为什么呢?一坟管三代谈到祖坟和祭祀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一坟管三代”的说法。解释起来,就是祭祀扫墓,一般不超过三代。说法是,直系的父辈、爷爷辈,再往上就不能祭祀,怕对后代有不利影响。这个说法根源其实来自封建社会。穷苦老百姓平时本就在为温饱挣扎,遇上灾年动乱,为了生存只能逃荒,祖坟自然没人管了。再往后安定下来,想寻墓,也不一定找得到了。再现实一些的,中国人的感情,一般在三代人之间最浓。再往上的曾祖,可能面都没见过。久而久之,很多地方往上在墓地祭祀三代就成了“传统”!中国人的祭祀中国人祭祀分为两种一种:是要到坟地去祭祀,比如清明节、寒衣节等。另外一种:就是在家里或者祠堂而非墓地去祭祀,比如春节。在北方的部分地区,大年三十到十五,会请出家谱轴...
族谱知识 | 2018-09-15 -
中国最富贵的六大姓氏,有你的姓吗?
而中国历史悠久,前前后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朝代更迭,历史兴衰,然而却有几个姓氏却是一直屹立不倒。这六大中国最富贵的姓氏,你知道吗?王姓王姓,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传说,相传王姓主要是源自于姬姓,而姬姓又是我国上古时期的八大姓氏之一,又是周朝的国姓,姬姓自然是十分显赫富贵的。王姓起源于姬姓,那么自然也算得上是富贵的,而且历史上还出过一位被称为“穿越者”的皇帝王莽,他从汉朝皇帝手中篡权,建立了新朝。进入现代社会后,王姓同样名人辈出,像王菲、王健林、王晶和王家卫等。李姓李姓是唐朝的国姓,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仅大陆地区的李姓人口就多达9500万。李姓是唐朝的国姓,在古代是十分显赫的,进入现代后,也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姓氏,除了人数上的优势,也有许多的富豪姓氏为李,比如李嘉诚、李彦宏等等。张姓张姓也是我国的一个大姓,人口众多。传说张姓这个姓氏的始祖是张挥,他是黄帝长子玄嚣的第五个...
族谱知识 | 2018-09-14 -
寻根问祖需要哪些条件?普通人可以寻根吗?
生活中很多人,主要是年轻一辈,对于“寻祖问根”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通常会认为这都是老一辈的有钱人闲人玩的游戏罢了。姓氏不止是个代号但其实寻根问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如果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如今人们在填写简历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籍贯”的选项,这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之一但简历表要求填写的也只是省份的概念,具体到什么县、什么镇、什么村现在很多人乃至上几辈人都不知道了。这是因为清末以后,战争频繁,灾荒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四处逃亡,生存自然变成了首要选择。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某些观念的限制,寻祖这一块文化也更加缺失。只是近年来,人们又渐渐开始了自己的寻根问祖之旅。想找到自己的根,这正是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回归传统文化、寻找信仰的最好例证。一种本能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丝情结、一份真情。有些人离乡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长大,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乡……,在某个时候会想起故乡那破败荒凉的老屋...
族谱知识 | 2018-09-13 -
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自古以来,人口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迁移,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一、分封产生的迁移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二、强制性迁移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首都或特定地区的经济实力,或者为了打击敌国,削弱或消灭反抗势力,历来统治者都曾实施强制性的迁移,用行政或军事手段,将某些地方的人口迁入指定地区,也包括将被贬斥的官...
族谱知识 | 2018-09-10 -
墓碑上的对联应该怎么写?常用墓碑对联集锦!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墓碑上的对联都是很重要的,今天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墓碑对联,供大家参考二、墓碑七字对联上联:青山常绿托先灵;下联:福荫永垂佑后启上联:青山溢气龙凤舞;下联:蛇形灵贯子孙荣上联:抗美负伤不居功;下联:勤俭持家教子严上联:昆仲竖碑裕后裔;下联:二老添彩灵生辉上联:青山源远护吉地;下联:碧水长流霭瑞气上联:名山吉地安父母;下联:永固佳城旺子孙上联:青史天长照后人;下联:沃土地久藏英魂上联:求解放征战南北;下联:为公仆两袖清风上联:四面青山绕吉地;下联:五方龙脉供仙灵上联:鹊巢奥运颂千秋;下联:父母生死常相伴上联:他山石借佳城固;下联:懿德碑铭福泽绵上联:同树雄心创家业;下联:共卧钟灵佑后人上联:百世昌隆赖先辈;下联:千秋功德垂子孙上联:报效先辈唯修德;下联:希冀儿孙当尽忠上联:慈母圣地千秋在;下联:子孙尊教万古存上联:此地山川添秀色;下联:升天紫气佑儿孙上联:后环青山千古秀;下联...
族谱知识 | 2018-09-09 -
中国祠堂是怎么发展来的?有什么现实意义?
中国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其滥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墓旁搭盖简易的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并寄托哀思。学生们守护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贡在小屋又守护了三年,这种守墓的形式后人称为"庐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贡庐墓处也"。古时人们也常会在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墓旁盖屋守墓。这种"庐墓"的小屋建筑也叫做"墓庐"。因此我们可以说,早期的墓庐就是祠堂的早期形式。后来二者分家,各自发展,形成各自的特点。下面仅就"祠堂"文化浅谈一二二。"祠堂'建筑实际上是伴随着秦汉"礼制建筑"而发展的。"祠堂"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大多建于墓所,所以又叫"墓祠"。在中国,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秦汉以后,民间祭祖活动多在家中或墓地举行。受帝王宗庙,尤其是唐代以后册封元勋功臣、敕建祠庙的影响,以祠庙祭奠祖宗的形式逐渐深入民间,元代以后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
族谱知识 | 2018-09-08 -
北京有名的宗祠有哪些?这些宗祠形成于什么时候?
北京的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和历史都在世界的前列同时也孕育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底蕴。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下北京地区的名人宗祠和祠堂。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到今天的首都,北京经历了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最辉煌、最具规模的古老建筑群,祠堂就是这些古老建筑的组成部分。北京的祠堂是北方祠堂文化的代表,从数量、规模、性质、种类上,都能深刻体会到古都历史文化的繁荣辉煌和博大精深。1.太庙: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200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规模宏大,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是中殿和后殿,均为面阔九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中殿即寝殿,后殿又叫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
族谱知识 | 2018-09-07 -
祠堂是怎么分类的?祠堂可以分为哪几类?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其属性上看,祠堂可分为三大类:1.庙祠: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
族谱知识 | 2018-09-06 -
族谱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族谱有多少个名称?
古人云:“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珍贵遗产,底蕴深厚,涵盖古今。族谱俗称家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
族谱知识 | 2018-09-03 -
一文看懂家谱中三族、五服、六亲、七庙、九族的意思!
家谱从最初的口传结绳,到之后的书籍笔录,再到现在的电子数据库。家谱不仅是记录的世系传承,更能直观看出血脉关系的亲疏远近。由此,也衍生出了很多专用词。三族这个要分为三点来讲。【一是指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曰:“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二指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曰:“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三指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用张晏的话说,三族指的是“父母、兄弟和妻子。”六亲现在也有三种说法。【一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晋杜预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二指父子、兄弟、夫妇】《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族谱知识 | 201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