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名人历史
扬州八怪简介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的八个书画家,一般主要指的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个人,在历史中也有其他的版本,在历史中“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在一些古代文字著作中往往还提到了如阮元、陈撰、边寿民、杨法、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等古代名人,但他们大多画风相近,多出生贫寒,生活清苦,以书画作品来抒发内心感想和心胸志向,此外,“扬州八怪”的“八”字,这边在古代时期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而“八怪”这个词,并非是完全含有贬义的意思,更多主要还是在于他们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且不拘一格不落俗套的意思。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扬州八怪每个人的主要简介。 "扬州八怪"是哪八怪: 1、金农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他天姿聪颖,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家,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金农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2、郑燮   郑燮也叫做郑板桥,郑燮是他的原名,又号板桥所以后世有称呼他为郑板桥,他是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3、黄慎   黄慎是福建宁化人,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黄慎擅长画人物以及山水、花鸟。他不仅画神仙佛道和历史名人,也擅长从民间生活中取材,塑造了纤夫 、乞丐、流氓、渔民等下层人民的形象,这在古代的画家当中是十分难得的。   黄慎的主要作品有《漱石捧砚图》《商山四皓图》等 4、李鱓   李鱓诞生于1686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他是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康熙五十年中举, 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   李鱓的画在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在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主要的作品有《李鱓花鸟册》及《李鱓花卉册》等。 5、李方膺   李方膺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他是中国清代诗画家、官员,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长写梅,在后世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此外他的文学诗作也是一绝。   李方膺的作品主要还有《题画梅》等。 6、汪士慎   汪士慎为清代时期的书法家和画家,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他在晚年时期有一只眼睛失明,著有有《巢林集》汪士慎工诗及八分书,画水仙、梅花清妙独绝。金农谓其画梅之妙,与高西唐(翔)异曲同工。   汪士慎的主要作品有《苍松偃蹇图》,《潇湘灵芳图》,《绿萼梅开图》等。 7、罗聘   罗聘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现在在江苏省还有罗聘的故居,地址在江苏省扬州市弥陀巷46号。   罗聘的画在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是为“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出生地在安徽歙县呈坎,代表作品有《鬼趣图》等。 8、高翔   高翔号西唐,又号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他主要擅长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而在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他在晚年时右手残废,所以常常用左手作画,和当时的石涛、金农、汪士慎是好友,金农曾说过高翔笔下的梅花“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   高翔的主要作品有《西唐诗钞》等。   
3045次浏览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诗《过零丁洋》。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追忆往昔,感慨战争的额残酷,忧国忧民;第二就是面对如今的被俘,以死明志。《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一首明志诗,最后两句置地铿锵有声,比壮士断腕更决绝。之前的六句展现文天祥曲折如浮萍的一生,在家国的动荡中,无论是谁都无能为力的被裹挟着,但文人有文人的傲骨,《过零丁洋》就是文天祥傲骨的幻形。 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文才出众,二十一岁便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但是仕途坎坷,因直言斥责宦官权臣被贬斥。自请致仕全力应对战争带来的各方面的冲击,被俘也誓死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这就是文天祥,也是历史中长留的他的事迹。
1743次浏览
武则天的女儿
武则天和李治一共有6个孩子,其中女儿是长女安定公主、老小太平公主。 安定公主:武则天与李适的长女,早夭,麟德元年(664年),追封安定公主,谥号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等同亲王的等级,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 太平公主,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名字 ,现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1978次浏览
宋真宗赵恒有几个儿子
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历史上,赵恒共有六个儿子(赵禔、赵祐、赵祇、赵祉、赵祈、赵祯),两个女儿。 宋真宗的儿子: 温王赵禔,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禔,追封温王。 悼献太子赵祐,十岁时夭折,母皇后郭氏。 昌王赵祇,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祇,追封昌王。 信王赵祉,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祉,追封信王。 钦王赵祈,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祈,追封钦王。 仁宗赵祯,生母宫人李氏,养母皇后刘氏、淑妃杨氏。
2501次浏览
武则天是哪里人
武则天(624—705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人称“武媚娘”,性巧慧,多权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文水地处山西省中部,位于太原、晋中、吕梁三市的“黄金交会点”。大运、夏汾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太中银铁路纵贯南北。307国道和320省道纵横贯通,县城距太原76公里,处于太原都市圈的内圈层。全县形成了“两大内外循环、四角对外辐射、十大出境通道”的路网格局,以公路铁路为支撑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输业发达,是三晋“通衢之地”。
1698次浏览
武则天为什么叫武曌
“武曌”意指“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武则天称帝前一年,改名为“曌”(zhào)。曌是“照”在则天文字中的写法,取“日月当空”之意。又作“瞾”,取“双目当空”之意。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武曌(624年-705年12月16日),即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2058次浏览
刘统勋与刘墉什么关系
清朝的刘墉和刘统勋是父子关系,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猝逝于上朝途中,追授太傅,谥号文正。刘墉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刘统勋共有两子,长子刘墉,次子刘堪,还有一个女儿。刘堪与父兄不同,志不在官场,喜欢舞文弄墨。他的生卒年在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只知其喜欢读书和画画,善于古隶和山水画。 而据刘墉家族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刘墉没有生子,以侄儿刘锡朋为嗣子。刘堪去世比较早,他的儿子刘镮之也由刘墉抚养长大,并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取进士,后历任兵部尚书、顺天府尹、户部尚书等职。
2345次浏览
唐懿宗有几个儿子
唐懿宗李漼,唐朝第十九位皇帝。859~873年在位。李漼初名温,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咸通十四年(873年8月15日),李漼驾崩,享年41岁,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葬于简陵。 唐懿宗儿子分别是: 李佾,咸通三年封魏王。 李侹,咸通三年封凉王,乾符六年薨。 李佶,咸通三年封蜀王,唐懿宗死后被宦官所杀。 李偘,咸通六年封郢王,十年封威王。 唐僖宗李懁,母惠安皇后王氏。 李保,咸通十三年封吉王,与睦王同封。王于兄弟为最贤。当初,唐僖宗逝世,王最长,将立之,杨复恭独议以昭宗嗣。乾宁元年,李茂贞等以兵入京师,谋废帝立王,会李克用以兵逐行瑜,乃止。 唐昭宗李晔,母恭宪皇后王氏。 恭哀太子李倚,母恭宪皇后王氏,初封睦王。李倚为刘季述所杀,天复初年追赠。
1836次浏览
乜姓名人
乜(niè)姓,中华姓氏之一,始于西周时期。乜姓名人有: 乜富架 (公元?~1492年待考),苗族,都匀人(今贵州都匀)。著名明朝时期苗民起义领袖。 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农历10月,贵州都匀苗族酋长乜富架率领苗族人民起义,他自称都顺王,一度占据了梗滇、蜀道。乜富架,原为明朝初期大将军蓝廷玉属下战将乜吕的后裔,后融入苗族,成为贵州地区苗族大土司。至明弘治年间,因不堪忍受明朝地方官府对苗族地区的横征暴敛,遂带领儿子号召苗民起义。明孝宗朱祐樘诏令大将军成溥任总兵官,率兵八万前望征讨。成溥兵分五路刻期并进,诛富架父子,斩首万计。苗民起义遂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乜克力 (生卒年待考),藏族(一说维吾尔族),肃州人(今甘肃酒泉)。著名明朝时期藏族酋长。 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农历12月辛酉,巡抚甘肃佥都御史许进、总兵官刘宁率大军进入哈密,土鲁番(高昌)的统治者蒙古族人逃遁,遂班师回朝。是年,爪哇、占城、乌斯藏等纷纷向明朝入贡。当时,肃州乜克力也代表属下诸部偕贡品至肃州关塞要求入贡,却被明孝宗朱祐樘莫名其妙地拒绝了。
2163次浏览
毛晋简介
毛晋:原名凤苞,字子九,更字子晋,江苏常熟人。明末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和出版家。29岁时考举人未中,从此不入仕途,终生布衣。交友恭谨,与人为善,好施舍。曾外出游历,见多识广,博闻强记。家中构筑有汲古阁目耕楼,藏书多达8万4千余册,其中大多是流传在世的宋精本。 他创造的“影抄法”对保存和研究古籍意义重大。曾校刻《津逮秘书》15集,作品都是宋元以前旧佚;还校刻了《十三经》、《十七史》、《元十种曲》等,是历代私家刻书最多的人,曾有“毛氏之书走天下”之说。尤其爱好抄录罕见秘籍,被称为“毛钞”。编辑和著述有《和古今人诗》、 《海虞古今苑》、《毛诗名物考》、《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词苑英华》、《汲古阁书目》等数百卷。
2334次浏览
杨士奇简介
杨士奇:字士奇,号东里,以字行,江西吉安泰和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台阁体”诗派盟主。三十五岁入翰林院,先后历经五朝、辅佐四位皇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时人称之“西杨”。并以“学行”见长,为“仁宣之治”发挥了特殊的巨大作用。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八十岁高龄时久虑成疾去世,追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2000次浏览
孙承宗后裔子孙
孙承宗出生于公元1563年,河北保定高阳人,1604年以进士第二名的成绩被授予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为少詹事,做过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因为对军事感兴趣,孙承宗经常和一些边关老兵交谈,渐渐熟悉了边关军事,是当时文臣中少有懂军事的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孙承宗领家人守卫高阳,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都战死。 孙承宗后裔子孙有: 儿子:长子孙铨、次子孙鉁、第三子孙钤、第四子孙鋡、第五子孙钥、第六子孙铈、第七子孙镐。 从子:孙钲、孙鋐、孙鍊、孙鍈、孙铉、孙铿、孙锵。 孙子:第一孙孙之沆、第二孙孙之湜、第三孙孙之澋、第四孙孙之淓、第五孙孙之瀗、第六孙孙之滂、第七孙孙之洁、第八孙孙之囗、第九孙孙之浯、第十孙孙之渵、第十一孙孙之汴、第十二孙孙之澧、第十三孙孙之囗。 从孙:孙之涺、孙之湚、孙之泽、孙之沾、孙之渼、孙之囗、孙之淽、孙之泳、孙之淐、孙之涣、孙之澳、孙之潠、孙之瀚、孙之囗。
2734次浏览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 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2550次浏览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自27岁起,他不再考科举,转而研究实学,撰述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近50种著作。
2666次浏览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全名孛儿只斤·忽必烈,他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1260年即汗位,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忽必烈青年时代,就有“思大有为于天下”的思想。 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了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迅速发展。他曾多次派兵入侵邻国,但是屡遭失败。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也是蒙古民族光辉史上的缔造者,他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为世祖。
2326次浏览
元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共经历了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顺帝十五皇帝(大汗)。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之后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1227年,在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第三子。1229年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逝时年56岁。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史称“贵由汗”。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长子。1246年即位,次年吐蕃归附蒙古帝国,1248年死,逝年43岁。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元帝国的创建者,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朝第二位皇帝,1294年即位。在位期间停止战争,整顿军政,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同时,发兵西北平叛,稳定了西北地区。统治基本稳定,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以军事实力取得地位,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内部矛盾得到舒缓,元朝统治稳定而顺利,国力强大。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政策。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登基后“以儒治国”,裁减冗官,严格监督官员,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还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1323年8月被刺杀,年仅20岁。 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323年被拥立为帝,在位时并未有太大变动,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成果。 元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在上都被权臣倒剌沙拥立为帝,与大都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对抗,展开两都之战。一个月后,阿速吉八被害。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一生两次在位,颇有建树。在大都创建奎章阁,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历代帝王之得失,仿唐、宋会要体例,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还提倡尊孔。但是文宗在位期间,燕帖木儿独专朝政,奢靡无度,导致吏治渐趋腐败。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蒙古帝国第十三位大汗,元朝第九位皇帝,庙号明宗,谥号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庙号明宗,谥号翼献景孝皇帝,蒙古汗号为“忽都笃汗”。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32年10月即位,1332年12月14日在大都病逝,年仅7岁,在位仅53天,葬于起辇谷,庙号宁宗,谥号冲圣嗣孝皇帝。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明宗长子。在位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2495次浏览
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 以下是其部分名言摘录: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2、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3、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4、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 6、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8、 人生无贤愚,大节本所共。蹉跎一身,不负弦诵。顾炎武 9、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10、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 11、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对。--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13、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14、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 1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6、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2166次浏览
太和公简介
太和公,春秋末年吴国名厨,无锡人。精通制作水产品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尤得吴王姬僚的喜爱。 他烹制的炙鱼,名扬天下,引得天下名流名仕争相品尝。吴公子光(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父亲),因未能取得王位,心里甚是不平,,决定刺杀王僚,但苦于没有机会。有一谋士献计,派壮士专诸到太和公那里学会烹制炙鱼,然后在鱼腹内藏有锋利短剑,这就是著名的“鱼藏剑”。在公子光为王僚举办的宴席上,呈献炙鱼之时,杀死了王僚,专诸随即也被卫士们当场砍死。太和公压根也未曾想到自己精心研制的炙鱼,最后竟被当作宫廷王公贵族们争夺权利的工具。
2279次浏览
羊祜怎么读
羊祜读音:yáng hù。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 羊祜出身“泰山羊氏”,博学能文,清廉正直。曹魏时期,接受公车征辟,出任中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姐姐嫁给大将军司马师,投靠司马氏家族,仕途平步青云。魏元帝曹奂即位,出任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中领军,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册封钜平县子。西晋建立后,迁中军将军、散骑常侍、郎中令,册封钜平侯。 泰始五年(269年),出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扩充军备,训练士兵,全力准备灭亡孙吴,累迁征南大将军,册封南城侯。咸宁四年(278年),羊祜去世,临终前举荐杜预接任职务。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为“成”。唐宋时期,配享武庙。
2420次浏览
郑清之的简介
郑清之,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卒于理宗淳祐十一年,年七十六岁。少能文,从楼昉学,为楼钥称赏。嘉泰二年(1202)入太学。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调峡州(今湖北宜昌)教授,累迁国子学录。清之的代言奏对,多不存稿。工笔札,书法遒秀逸致,书迹见《凤墅续法帖》。著有《安晚集》六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郑清之是南宋后期的宰相,在嘉定十年考中进士,参与拥立宋理宗的继位,担任宰相,后被封为齐国公,在任期间,主张任用贤能,促成“端平更化”,发动端平入洛,官至太傅,因年迈朝政被妻儿把持,令后期变得腐败,去世后被追谥为忠定。
1957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