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儿子的家庭,修家谱还有用吗?
对于现在的年轻家庭来说,可能是没有啥影响了。一方面,现在大家思想更加开放;另外,多胎政策也开放了。很多家庭儿儿女女好几个孩子,尽享天伦。没儿子的家庭放在之前,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修谱的话,按照之前的思想,传宗接代有男孩子就不受影响。但是对于独生女家庭,可能就是一件不太积极也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了。许多没有儿子的家庭可能不会去修谱。毕竟入谱修谱都得花钱,别人家在族谱世系图都会挂上,子子孙孙的名讳。到了独生女家庭,“无传”两个大大的标识,让本来可能不太在乎的人,感觉眼睛想被针扎了一样。尤其是对于之前的社会来讲,隔代百年之后,父姓儿子这一脉,还会在重阳、清明、中元去扫墓祭拜。但是外孙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是没有跟外公外婆从小在一起生活,或许家里会有一些比较守旧轻女的思想,等女儿也去世了。自己就是孤坟一座,墓前冷清。修完家谱不一样如果修完家谱,那就完全不一样,家谱不光用于敬宗收族...
新闻动态 | 2018-09-01 -
寻根五大禁忌!不注意想寻到根很难!(二)
很多朋友到了知天命之年,寻根溯源的渴望就越来越强烈。不管是承上启下,都需要一本完善的家谱族谱。可想法冒出信心满满,做起来才发现,阻碍满满。现在明明网络如此发达,为什么做起寻根溯源的事又这么难呢?一、缺乏纸质资料前面我们说过,早期的谱牒,有口传的,有结绳的。不论是有实体还是没有实体,缺了明确能表情达意的文字,早期族谱能够承载的信息有限,传承性也大受影响。对于一个家族的历史来说,家谱的真实性虽然不如国史方志记载的客观,但是对于寻根者来说还是第一手的资料。但在建国后特殊时期,大多家谱被损毁殆尽或者残缺不全。对部分寻根者来说,完全没有可供参考的家族史料。二、地名与行政区划变迁古地名与现代地名,以及行政区划,历经千百年,自然会有大大小小的变化。像安丘王府庄,被怀疑就是皖北苏北的祖根地山东枣连庄。从明朝初年到现在,改了好几次。甚至很多古地名已经不存在了,行政区划也是,如东北人祖根地的登州府。明朝及清初...
新闻动态 | 2018-08-31 -
寻根五大禁忌!不注意想寻到根很难!(一)
家谱在历史上的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变故,这也导致家谱有着很多的不完善。而在如今要修家谱也是有着很多的注意事项,还有着三大误区。一、大槐树寻根翻阅冀鲁豫周边的每一家的家谱,几乎都写着始祖来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野鹊窝大槐树。时间跨度基本上从洪武二年一直到永乐十五年,有的家谱竟然写到了清初。大槐树已经成为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每天去大槐树寻根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但史料有确切的记载从洪武六年才开始第一次迁民,并且每次迁民的目的地也很清晰。地方志记录的这一段时间的人口数据,其增长幅度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如《濮州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民户一千七百三十四,口一万二千七十八;弘治十年(1497),户三千五百八十一,口五万二千二百八十五;正德十年(1515),户四千三百一十三,口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三;《范县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户一千四百一,口五千二百一十五;天顺五年(1461...
新闻动态 | 2018-08-30 -
赵氏的四大堂号是什么?你知道吗?
赵氏的起源1、出自嬴姓嬴氏得姓始祖为伯益,又名大费,皋陶(又名大业)和女华之子,辅佐尧舜,立下大功,被舜赐封嬴氏。伯益的一个后代,造父,善御马。在周穆王时,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秦朝后,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2、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明太祖朱元璋。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3、少数民族改姓赵氏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等。赵氏四大堂号1、半部堂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有一次对话,赵普说: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就以此为堂号了。2、琴鹤堂宋朝名臣赵抃,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包拯齐名。神宗时,被诏回京师任参知政...
新闻动态 | 2018-08-27 -
孩子为什么不能随母姓?你随父姓还是随母姓?背后的原因很现实
现在的孩子,随父姓、随母姓都很平常。但也有很多人仍然坚持孩子不能随母姓。为什么男女平等的今天,还有这种看起来老旧的思想呢?真的只是大男子主义作祟吗?随父随母,看看先祖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本来是分开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最早的姓都是带女字旁的。而氏起源于父系血缘关系,由姓衍生而来,在父系家长制确立时才有。而且氏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拥有。到现在,长期的父系社会发展,姓氏统称了,社会的主流默认是随父姓了。为什么会随夫姓多其实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男性开始成为家庭的中心。古代的小农经济,劳作的时候,肯定是要有两膀子力气的。而古代男丁就意味着生产力,意味着能挣到吃的,意味着血脉传承,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就慢慢形成。男人的作用自然就更大了起来。二还是为了生存。对于疲于生存的古人来说,姓是和孩子最直接的纽带了。如果孩子跟男方姓,更有归属感,男方就会更加用心对待孩子。同姓,他们会感觉这是自己的孩子,这种观念在古代甚...
新闻动态 | 2018-08-26 -
为何在“宗祠守不过四代”的今天,潮汕的宗祠能守40代?
宗祠守不过四代?其实要分古代和现代来看。在古代,村民们大多因为血缘和氏族关系聚在一起生活。农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即使是活动范围相对广的商人,经营活动也大多靠近其生长地。一个氏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大家庭的庇佑下成长,成为一生难以割舍的信仰。同时,古人大多看重“落叶归根”,他们带着一种接近使命感的信念来落实这个传统。纵使那些在朝为官的人,看过繁华之后,也想着落叶归根。氏族文化得以伴随血脉流传,生生不息。加上氏族兴建祠堂、守护祖坟,定期祭祀,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归属感,一个家族几代的风雨,就在那一次次虔诚的跪拜中激荡。但是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对氏族观念的重视程度。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天灾或时局动荡,宗祠怎会传承不过四代?但现代人社会生活的纽带应该是极为复杂、难以概述的,无疑的是,氏族观念较以往已经大大淡化。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让年轻人拥有了世界的眼光...
新闻动态 | 2018-08-25 -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为什么南方这么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却几乎看不到呢?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朋友,出门遛弯可能就遇见大大小小的宗族祠堂。而北方的朋友来讲,见到祠堂或听说宗族,大多数时候是在屏幕里。为什么南北方不一样?主要还是以下这三点原因。一跟古人南迁有关系一开始我们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在关中中原壮大的时候,南方还没被开发过。而人一多,就容易争地盘争口粮,加上黄河泛滥,各种战乱各种动荡。祠堂在动乱中破的破,拆的拆,自然也就少了。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定都江宁府(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衣冠南渡”,人们为了好好生活,背井离乡迁到南方,为了祭祖怀乡,修祠立宗。还有一点,毕竟古代南方是陌生蛮荒地,宗族家族抱团取暖,也是为了能好好生活。二山高皇帝远需要管治大多数的朝代,都城都在北方或者至少...
新闻动态 | 2018-08-24 -
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你见过吗?它们是怎么传给后代的?
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你见过吗?它们是怎么传给后代的?家谱是家族的生命史,记载了家族起源、迁徙的变化,以及家族家规、文化、婚姻、生平信息等历史资料。01人类社会发展先有语言,再有文字的,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是靠语言传播、沟通,将史料传下来的。所以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也是靠口传的,口传家谱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还流传和遗存着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例如彝族、哈呢族、佤族、普米族、拉祜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等。口传家谱大多数连名家谱,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既能区分辈分,又便于口传,易于记忆。一般家族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最多的能背九十多代。02口传家谱主要是由家族的宗教祭司完成的。祭司是家族的高级知识分子,参加各种祭祀活动,诵读各种经文。口传家谱要注意的是同音字、错别字差异,以及可能会记录错误,口口...
新闻动态 | 2018-08-23 -
女儿能不能入家谱?90%的人都错了!入赘又该怎么写?
家谱,最早其实是父系社会的一种产物。过去:女儿“一般”不入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繁衍人口的真实写照,在过去的近千年时间里,都以父姓为基础,记叙家族兴衰。家谱当中一向只记载了男丁和其配偶的信息。而没有子嗣的男性,会从旁系叔伯兄弟中过继一个男丁过来,这个男丁在家谱上,会被特别注明为“继”。作为出嫁的姑娘,女孩绝大多数时候是不上谱的。这里就体现出传统社会的落后,男女地位的不对等。如同男性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一般,想要入谱:-族谱网藏族谱式样-要么,女孩夫家必须非常有名。要么,女孩本身有做出过其他光耀门楣的大事,对家族声誉有极大贡献的。现在:女儿儿子一样入谱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真正开始得到重视和提高。计划生育开始实行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女儿女婿都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现在人在家谱制作的时候,也将女儿女婿一并入谱。但有个概念也要注意。女儿能否入谱,不是指女儿能不能出现在家谱中,而是女儿能不能作为传承人。...
新闻动态 | 2018-08-20 -
宋代的宗族制度与西周的宗法制度有什么区别?
宗族制度是一种以夫权和族权为表现特征的家族制度,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宗族制度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的特征。第一、以同宗血缘作为维系宗族制度的重要纽带。父系氏族制度自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之后,婚姻家庭也随之产生。家庭所有权归父权,以父系血统为中心,女嫁男家和妻从夫居等以父权为准则的家庭制度就逐步确立起来。文明时代以后,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没有因为地域的差异而有所改变,反而更加的牢不可摧。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进入封建社会,但血缘纽带并没有因此而遭到减弱,宗法精神为统治者所倡导。中央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度以其等级森严、维持稳定等特点倍受统治者的重视。因为血缘关系是维系父系家庭和家族关系的重要纽带,封建宗法家族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置祠堂,制定家法族规,自成一套完整体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中我们可以感觉...
新闻动态 | 2018-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