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唐朝的陵墓制布局是什么样的?唐太宗的陵墓在什么地方?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共有二十一个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这二十一个帝王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帝王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帝王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帝王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唐代帝王陵最特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气势恢弘。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功臣陪葬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刻。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显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
新闻动态 | 2018-07-14 -
宋明时期的建筑有啥区别,明朝最大的宫殿是什么?
宋朝时的建筑据文献记载,东京有三重城,每重城墙之外都有护城壕环绕。外城周19公里,是后周时扩建的;内城即唐汴梁外城,周9公里;宫城是宫室所在地又称大内,因为是在原来唐朝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发展的,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仅2.5公里周长,规模受到局限。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每面各有一座城门。城的四角建有角楼。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宣德楼),有五个门洞,门楼两侧有朵楼,自朵楼向南出行廊连阙楼,其平面呈“门"形。出丹凤门往南是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御街千步廊制度是宋代宫殿的创造性发展。后来元、明、清的宫殿群均设千步廊金水桥,就是宋的影响。丹凤门以内,在宫城南北轴线的南部排列着外朝的主要宫殿(轴线从宣德门I到主殿大庆殿,内廷不复保持对称格局,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最前面的大庆殿宽九间,东西挟屋各五间,是皇帝大朝的地方;其次是常朝紫宸殿。在这轴线的西面,又有与之平行的文德、垂拱二组殿堂,作日朝和宴饮...
新闻动态 | 2018-07-13 -
汉代男子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官服和常服是一样的吗?
汉代女子的服饰一般是衣长袍为主,那男子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冕服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
新闻动态 | 2018-07-12 -
大唐强盛时期的建筑——大明宫!
唐朝历经289年,经历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也经历了政治混乱的“安史之乱”。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整体还是呈现进步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让后世震撼和学习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大唐留给我们的最巅峰时期的建筑——大明宫。唐大明宫基址尚存。大明宫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爽皑,俯临全城。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唐大明宫含元殿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宜政门一线之南,宫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
新闻动态 | 2018-07-09 -
两周和秦朝的陵墓制度是什么样的?和夏商有何不同?
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两周时期,由于政治和宗法制度的发展,丧葬制度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来看看两周和秦朝的陵墓设置。两周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
新闻动态 | 2018-07-08 -
古代人是怎么计时的?有哪些计时工具?
你知道古人都是怎么计时的吗?有哪些计时工具呢?今天,小谱给大家介绍下古代的计时工具!1、圭表和旦盛圭表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仪器,实际发明年代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圭表的使用在商代及周代已经是有相当的发展并且是重要的计时方式。圭表是以太阳厉观测目标的言时仪器,结构相当的简单,所谓的圭表就是由「表」所发展而来,再由圭表发展演变为日晷。「表」,最初就只是一-根直立于地上的竹竿或石柱,即为我们所熟知的「竿影测日」,利用竿影的变化来了解时间的变化,远古的人们在平日生活中发现太阳照射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所在位置而改变其影子方向与长短,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如在北半球夏至时竿影或圭表的影子马一年中最短,北半球冬至时则正好相反竿影或圭表的影子昏--年中最长。因此,逐渐就有人想到利用竹竿或石柱来专门作为观测日影变化的工具,这就是最先[表」的由来。表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用途非常多元,经过多年的使用后...
新闻动态 | 2018-07-07 -
古代饮食习俗是什么样的?“点心”一词是怎么来的?
古今的饮食习俗差异很大。其中不仅表现在菜肴的烹调方法上,也体现在食用的方式上。食用品种古代的肉食最初是以牛、羊、猪为主,其次为狗。后因牛被广泛地用于犁耕,狗被用于看家护院,食用牛肉、狗肉就逐渐减少。此外,鸡、鸭、鹅等家禽和鱼、龟、鳖、蚌等水族动物,也是古人的肉食来源。烹饪方法古人制作的肉食方法主要有炙、脍、醢、羹、脯等。炙,即烤肉。这种肉食加工方法,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在汉代画像砖石上,常见以炙为题材的画面。脍,即将用于生吃的肉切成极薄的片或极细的丝。这种饮食习俗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到春秋时期就已十分流行。孔子就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脍,需要高超的刀工技艺。唐代就有一位擅脍的高手南孝廉,“善斫脍,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段成式《酉阳杂俎·物草》)。据说,一次南孝廉正在切肉片,突然狂风大作。一声惊雷响过,所切的生鱼片全部化作蝴蝶飞走了。脍和炙这两种...
新闻动态 | 2018-07-06 -
古代文体除了“诗”“词”“曲”,还有哪些?
在文学课本上,我们都学过唐诗、宋词、原曲。诗、词、曲也是古代文体中的一部分,除了这些,古代文体中还有哪些?今天,小谱给大家介绍下古代文体的主要形式。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
新闻动态 | 2018-07-05 -
中国古代的十种乐器,你知道几个?
上下五千年,我国的声乐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在古代,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演变出来许许多多迎合人们需求的乐器。你知道我国古代的乐器有哪些?都叫什么名字吗?今天,小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我国古代的十种经典乐器!1.鼓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2.笙.笙,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
新闻动态 | 2018-07-02 -
古人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对当代人有何借鉴之处?
古人一般都有很规律的作息时间,卯时起酉时睡。那你知道这么规律的作息对身体有什么益处吗?中国的农历表是非常科学的,古人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一年分十二个月,四个季节,即365天多,这是是相当精确的了。一天十二个时辰(两小时为一个时辰),分别用12属相来表示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的分配分别为:子(23点至1点)、丑(1点至3点)、寅(3点至5点)、卯(5点至7点)、辰(7点至9点)、巳(9点至11点)、午(11点至13点)、未(13点至15点)、申(15点至17点)、酉(17点至19点)、戌(19点至21点)、亥(21点至23点)。子午流注(中医说最佳作息时间)“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从时辰看,一天24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
新闻动态 | 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