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家谱?
虽然“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但其实很多人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家谱作为一个历史姓的东西,它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了,并且早在黄帝时期,它就拥有了一定的雏形。那么在古代,家谱到底是在哪些人手上呢?是人人都有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跟你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在很早之前,家谱是采用绳结记法,用来表示每户的人丁数目,再后来,文字诞生后,人们就会把姓氏和名字刻在甲骨,龟背上,只是在当初,家谱承担的是记录皇室成员的责任的,并不是为平民做服务的,因为龟背,竹简等成本比较高,所以都是为统治阶级准备的,当然在这个时期,这个家谱只是初具形式,可能还不能被称为家谱。直到后来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推动,使得文字从贵族推行到土族,让家族真正走入到人们的视线中。那么在古代,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家谱呢?图源自网络因为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史书,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和传承以及支脉,所以当我们查阅家谱的时候,我们...
族谱知识 | 2018-12-14 -
大多数家谱中都记载了这四个姓氏起源地,你知道是哪四个吗?
中华文化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经历过千年洗礼。家谱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支,也记载着诸多变迁。在大多数人的家谱中,都记载有这四个地方。一、广东南雄珠玑巷据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主持开凿了梅岭古道,这是由江西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因为该古道的重要作用,珠玑巷形成,并成为岭南两广地区广府民系的寻根圣地。历史上,不知经过多少次“中原-珠玑巷-珠三角”的反复,中原人通过珠玑巷源源不断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他们的子孙成为后来广东各地乡族的祖宗。这些名门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作是“七百年前桑梓乡”。如今,南雄珠玑巷建有183个姓氏的名录墙。南迁姓氏包括陈氏、黄氏、夏氏、冼氏、欧氏、钟氏、杜氏、麦氏。傅氏、康氏、李氏、张氏、邵氏、孔氏……等等(涉及姓氏较多,这里不一一展示)。二、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
族谱知识 | 2018-12-14 -
祠堂的分类有哪些?你知道吗?
庙的出现要比寺早,且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等级的不同,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依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族谱知识 | 2018-12-13 -
七旬老人珍藏陈氏族谱57年,她是如何保存的呢?
01这两天,扬中市八桥镇幸福村的丁桂英奶奶有点忙,前不久刚刚晒过的家谱,晾凉了,要收好吊上房梁了。丁桂英今年77岁,她守着义德堂陈氏家谱已经有57年了。义德堂陈氏自宋朝开始修缮家谱,第一代祖先是抗金名臣陈康伯(距今约922年)。因战乱迁徙等多种因素,至明朝,这份家谱辗转被扬中的陈氏家族收藏,直到现在。丁桂英的老公陈道发是陈氏家族第二十七代子孙。57年前,新妇丁桂英跨入陈家门,陈道发郑重地将一个蓝底碎花家织布包袱交到她手里,包袱里是七十几本陈氏家谱。陈道发嘱咐她:“媳妇,这份家谱你要好好收着,以后是要一代一代传给子孙的。”丁桂英接下了这份意义重大的包袱,手掌中沉甸甸的分量让她明白,从此,她就要扛起守护陈氏家谱的责任了。为了防止家谱受潮或者被老鼠、虫蚁咬坏,丁桂英将家谱整理整齐,用家织布裹紧,系上绳子,吊在房梁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丁桂英每隔两三个月就要将包裹放下来,打开查看整理。每年夏天,...
族谱知识 | 2018-12-13 -
一村民家中发现42本杨氏家谱,距今2000千多年,最早记录到西周
杨姓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家谱文化自然也是博大精深。而在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一位村民家中竟然藏有42本家谱,中间跨越了近3000年的历史。其价值之高,数量之多,时间线之长都让我们惊讶,这42本家谱完整记录了他们这个杨姓分支从西周来的延续。跨越三千年的42本家谱杨青是桠溪镇中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71岁,仔细算来,杨氏从杨伯侨开始,到杨青这一代已经是103代。这42本家谱是在1946年最后一次修的谱。42本家谱,完整记载了中村这个分支从西周到现在的情况,中间跨越近3000年的历史。家谱不但记录了杨氏的历史、谱序、姓名,还收录了各朝各代对杨氏人的封官通知、各代名人的故事,甚至还记录了家训、家规、死后埋葬的地点,可谓研究“杨”姓的百科全书。杨家的迁徙与发展从杨氏家谱上看,该分支的杨家始祖是杨伯侨,杨伯侨本姓姬。从周武王三子——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再到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
族谱知识 | 2018-12-13 -
中国古代帝王家族的称谓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
古代皇族前殿后宫人数众多,你知道皇宫里的这些人都有什么称谓吗?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
族谱知识 | 2018-12-10 -
中国的祠堂种类分为哪些?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除用于祭祀祖先,还有作为办理婚、丧、寿、喜事件等多种用途。另外,家族长辈也常常在祠堂中商议家族事物。可以说,祠堂既是家族精神的凝结,也兼具了实际用途。那中国祠堂的种类分为哪些你知道吗?跟着族谱网的小编来看看吧。图源网络一、家祠家祠,为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徽州人在宅第前厅正中的隔断处摆放祖先遗像的地方,是常年祭祀和进行礼仪活动的场所,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二、宗祠徽州的祠堂有宗祠和支祠之分,宗祠是每一族的后裔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一个村落的姓氏只有一个宗祠。支祠是一族内各方祭祀各房的直系祖先所建的祠堂,支祠可能有多个。宗祠和支祠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祭祀的祖先范围的程度不同。一个家族最开始都是先建立宗祠,人丁兴旺之后会逐渐建立支祠。三、女祠祠堂内一般是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一般情况下是不分开供奉的。到明清时期,在徽州有的宗族兴建了女祠...
族谱知识 | 2018-12-09 -
27个常见姓氏的家风家训,有你姓氏的吗?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觅新,姓氏文化也随之代代相传中。漫长岁月中,各个姓氏的先辈,将自己的人生体悟和道德准则锤炼成或长或短的家风家训,教诲后人。今天,族谱网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各个姓氏的家风家训都是什么。0102030405060708所谓"祖训",即历代祖先对子孙的教诲。不过载于家谱中的"祖训",则多系族长代祖先立言,是他们藉祖先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加于全体族众。"祖训"的作用在于从意识形态方面维系家族的统一和团结、祖训闪耀着得一族文化的光辉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族谱知识 | 2018-12-09 -
用8个字就让范氏家族长盛800年,范仲淹是怎么做到的?
熟悉范仲淹,是从他的《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千古名颂也是我们最初了解他品行的地方。范仲淹不仅是一个大才子,也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还用8个字就让范氏家族长盛800年。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范仲淹的一生。其实,范仲淹出身很低,他幼年丧父,少有志操,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他既是了不起的文学家、思想家,又是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出将入相,外平边患,内倡革新,为北宋的国计民生殚精竭虑。而且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每到一处必先兴学育人。正因为有如此的情操,所以,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当然,这不是范仲淹最牛的,范仲淹最牛的是仅用8个字就让范氏家族800年兴盛不衰。这八个字就是自立、读书、清俭、行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
族谱知识 | 2018-12-08 -
各个姓氏的堂号故事你知道多少?杨姓“四知堂”怎么来的?
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堂号,而每个堂号背后的故事和其寓意也是大不相同。今天,族谱网小编整理了几个常见姓氏的堂号故事,带大家了解了解这些姓氏堂号背后有哪些寓意。孟姓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涨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青、兖、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
族谱知识 | 2018-12-07